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多形貌NiO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甲烷催化燃烧性能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甲烷催化燃烧机理第10页
    1.3 甲烷燃烧催化剂第10-13页
        1.3.1 负载贵金属型催化剂第10-11页
        1.3.2 钙钛矿型催化剂第11-12页
        1.3.3 六铝酸盐型催化剂第12页
        1.3.4 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第12-13页
    1.4 NiO催化剂研究概述第13-15页
        1.4.1 NiO纳米材料在催化领域的应用第13-14页
        1.4.2 NiO负载型材料在催化领域的应用第14页
        1.4.3 负载NiO型纳米材料在催化领域的应用第14页
        1.4.4 NiO基复合氧化物材料在催化领域的应用第14-15页
    1.5 Al_2O_3的简介第15页
    1.6 SiO_2的简介第15-16页
    1.7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目的第16-17页
第2章 实验部分第17-21页
    2.1 实验所用原料及仪器第17-18页
        2.1.1 原料及试剂第17页
        2.1.2 实验仪器和装置第17-18页
    2.2 催化剂的表征第18-19页
        2.2.1 XRD测试第18页
        2.2.2 BET测试第18页
        2.2.3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SEM、TEM)第18-19页
        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第19页
        2.2.5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第19页
        2.2.6 程序升温氧化(O_2-TPD)第19页
    2.3 催化剂活性测试第19-21页
第3章 不同沉淀剂制备NiO催化剂及其甲烷催化燃烧性能研究第21-34页
    3.1 催化剂制备第21-22页
        3.1.1 沉淀法制备NiO催化剂第21页
        3.1.2 0.5 wt.% Pd/Al_2O_3催化剂制备第21-22页
    3.2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22-32页
        3.2.1 SEM结果分析第22-23页
        3.2.2 催化剂活性评价第23-25页
        3.2.3 N_2吸附-脱附曲线测试分析第25-26页
        3.2.4 XRD和TEM结果分析第26-28页
        3.2.5 H_2-TPR、O_2-TPD和XPS结果分析第28-32页
        3.2.6 催化剂的稳定性和抗水稳定性测试第32页
    3.3 本章小结第32-34页
第4章 花状NiO催化剂的合成及其甲烷催化燃烧性能研究第34-50页
    4.1 催化剂制备第34-35页
        4.1.1 水热法制备NiO催化剂第34-35页
        4.1.2 直接焙烧法制备NiO催化剂第35页
        4.1.3 1wt.% Pd/Al_2O_3催化剂制备第35页
    4.2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35-49页
        4.2.1 制备方法对催化剂反应性能影响第35-45页
        4.2.2 焙烧温度对催化剂反应性能影响第45-48页
        4.2.3 催化剂的稳定性和抗水稳定性测试第48-49页
    4.3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5章 镍铝和镍硅复合氧化物及其甲烷催化燃烧性能研究第50-63页
    5.1 催化剂的制备第50-52页
        5.1.1 共沉淀法制备Ni_(1-x)Al_x催化剂第50-51页
        5.1.2 浸渍法制备x wt.% NiO/Al_2O_3催化剂第51页
        5.1.3 物理研磨法制备Ni:Al=2:8 PM催化剂第51页
        5.1.4 浸渍法制备x wt.% NiO/SiO_2催化剂第51页
        5.1.5 物理研磨法制备Ni:Si =2:8 PM催化剂第51-52页
    5.2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52-62页
        5.2.1 Ni_(1-x)Al_x催化剂催化性能探究第52-55页
        5.2.2 x wt.% NiO/Al_2O_3催化剂催化性能探究第55-58页
        5.2.3 不同制备方法对NiO-Al_2O_3、NiO-SiO_2催化性能的影响第58-62页
    5.3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63-65页
    6.1 结论第63-64页
    6.2 展望第64-65页
致谢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3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有机氮羟基类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下一篇:污染物为电子给体Cd0.5Zn0.5S固溶体光催化分解水制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