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2 纳米颗粒的LSPR特性 | 第9-13页 |
1.2.1 单一形状纳米颗粒的LSPR特性 | 第9-11页 |
1.2.2 Ag/Au二层纳米核壳的LSPR特性 | 第11-12页 |
1.2.3 金属/化合物复合纳米颗粒的LSPR特性 | 第12-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纳米颗粒表面等离子体基本理论概述 | 第14-22页 |
2.1 引言 | 第14页 |
2.2 经典纳米颗粒的电磁特性研究 | 第14-16页 |
2.2.1 Mie理论 | 第14-15页 |
2.2.2 M-G理论 | 第15-16页 |
2.3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相关理论 | 第16-20页 |
2.3.1 金属纳米颗粒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理论 | 第16-17页 |
2.3.2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的研究 | 第17-19页 |
2.3.3 偶极等离子体共振和四极等离子体共振 | 第19-20页 |
2.4 化合物纳米颗粒表面等离子体杂化理论 | 第20-2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数值计算方法-离散偶极近似 | 第22-27页 |
3.1 引言 | 第22页 |
3.2 离散偶极近似(DDA)算法 | 第22-24页 |
3.2.1 DDA算法的基本原理 | 第22-23页 |
3.2.2 DDA算法的适用范围 | 第23-24页 |
3.3 DDA算法程序-DDSCAT7.3 | 第24-2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四章 二层核壳结构纳米颗粒的消光特性 | 第27-36页 |
4.1 引言 | 第27页 |
4.2 化合物/银二层核壳结构纳米颗粒的消光特性 | 第27-31页 |
4.2.1 球形ITO/Ag纳米核壳的消光性 | 第27-29页 |
4.2.2 球形Zn S/Ag纳米核壳的消光性 | 第29-30页 |
4.2.3 球形Cd S/Ag纳米核壳的消光性 | 第30-31页 |
4.3 化合物/金二层核壳结构纳米颗粒的消光特性 | 第31-35页 |
4.3.1 球形ITO/Au纳米核壳的消光性 | 第31-33页 |
4.3.2 球形Cd S/Au、Nb-Sn/Au纳米核壳的消光性 | 第33-3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五章 化合物/金属复合结构纳米颗粒的消光特性 | 第36-54页 |
5.1 引言 | 第36页 |
5.2 Au/Interlayer/Ag三层核壳结构纳米颗粒的消光特性 | 第36-41页 |
5.2.1 中间层材料不同时三层纳米核壳的消光性 | 第36-39页 |
5.2.2 外界介质不同时三层纳米核壳的消光性 | 第39页 |
5.2.3 中间层材料不同时三层纳米核壳的电场增强轮廓图 | 第39-41页 |
5.3 Ag/ITO/Cd S/Si O_2四层核壳结构纳米颗粒的消光特性 | 第41-45页 |
5.3.1 外界介质不同时四层纳米核壳的消光性 | 第41-42页 |
5.3.2 波长不同时四层纳米核壳的电场增强轮廓图 | 第42-43页 |
5.3.3 外壳材料不同时四层纳米核壳的消光性比较 | 第43-44页 |
5.3.4 壳层厚度不同时四层纳米核壳的消光性 | 第44-45页 |
5.4 Ag/ITO球面楔形结构纳米颗粒的消光特性 | 第45-53页 |
5.4.1 间距不同时球面楔形结构纳米颗粒的消光性 | 第45-49页 |
5.4.2 外界介质不同时球面楔形纳米颗粒的消光性 | 第49-50页 |
5.4.3 形态不同时球面楔形纳米颗粒的电场增强轮廓图 | 第50-51页 |
5.4.4 入射光方向不同时球面楔形纳米颗粒的消光性 | 第51-5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