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义利观探析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一、绪论 | 第9-14页 |
| (一)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理论意义 | 第9页 |
| 2、实践意义 | 第9-10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2-14页 |
| 1、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2、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 二、董仲舒义利观产生的条件及主要理论渊源 | 第14-21页 |
| (一)客观条件 | 第14-15页 |
| (二)主观条件 | 第15-16页 |
| (三)主要理论渊源 | 第16-21页 |
| 1、孔子的义利观 | 第17-18页 |
| 2、孟子的义利观 | 第18-19页 |
| 3、荀子的义利观 | 第19页 |
| 4、墨子、韩非子的义利观 | 第19-21页 |
| 三、董仲舒义利观的基本内容 | 第21-28页 |
| (一)义利两养,义重于利 | 第21-25页 |
| 1、以义正我,义利两养 | 第21-23页 |
| 2、“调均”主张 | 第23-25页 |
| (二)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 第25-28页 |
| 四、董仲舒义利观对两宋和明清时期的影响 | 第28-33页 |
| (一)两宋时期的义利观 | 第28-31页 |
| (二)明清时期的义利观 | 第31-33页 |
| 五、董仲舒义利观的时代价值 | 第33-41页 |
|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义利观 | 第33-35页 |
| (二)新型发展理念要求的义利观 | 第35-36页 |
|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义利观 | 第36-37页 |
| (四)重义的新型外交思想 | 第37-41页 |
| 结语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5-46页 |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