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9页 |
1.1 染料的分类 | 第11-15页 |
1.1.1 天然染料的分类 | 第11-12页 |
1.1.2 合成染料的分类 | 第12-15页 |
1.2 染料废水特点及污染现状 | 第15-18页 |
1.2.1 染料废水的特点 | 第15页 |
1.2.2 染料的危害 | 第15-18页 |
1.3 印染废水处理方法及其进展 | 第18-23页 |
1.3.1 物理处理方法 | 第18-20页 |
1.3.2 化学处理方法 | 第20-22页 |
1.3.3 生物处理方法 | 第22-23页 |
1.4 真菌对染料脱色的研究展望 | 第23-28页 |
1.4.1 真菌对染料脱色的机制 | 第24-26页 |
1.4.2 真菌对染料脱色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 第26页 |
1.4.3 真菌对染料脱色的研究和应用展望 | 第26-28页 |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染料高效脱色真菌的筛选与初步鉴定 | 第29-4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2.1.1 菌种来源 | 第29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9页 |
2.1.3 培养基 | 第29-30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3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0-34页 |
2.2.1 模拟染料溶液的的制备和表征 | 第30-31页 |
2.2.2 染料溶液脱色微生物的筛选 | 第31-32页 |
2.2.3 染料废水脱色微生物的鉴定 | 第32-34页 |
2.2.4 单苗株脱色性能分析 | 第3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4-45页 |
2.3.1 模拟染料溶液的的制备和表征 | 第34-37页 |
2.3.2 染料溶液脱色微生物的筛选 | 第37-39页 |
2.3.3 染料废水脱色微生物的鉴定 | 第39-43页 |
2.3.4 单菌株脱色性能分析 | 第43-4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Aspergillus flavus A5p1的生长条件优化 | 第46-55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6-47页 |
3.1.1 菌株 | 第46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46-47页 |
3.1.3 培养基 | 第47页 |
3.1.4 主要仪器 | 第4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7-49页 |
3.2.1 碳源考察 | 第47-48页 |
3.2.2 蔗糖浓度对菌株A5p1生物量的影响 | 第48页 |
3.2.3 氮源考察 | 第48页 |
3.2.4 酵母粉浓度对菌株A5p1生物量的影响 | 第48页 |
3.2.5 培养基初始pH对菌株A5p1生物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3.2.6 温度对菌株A5p1生物量的影响 | 第4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9-54页 |
3.3.1 碳源考察 | 第49-50页 |
3.3.2 蔗糖浓度对菌株A5p1生物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3.3.3 氮源考察 | 第51-52页 |
3.3.4 酵母粉浓度浓度对菌株A5p1生物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3.3.5 培养基初始pH对菌株A5p1生物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3.3.6 温度对菌株A5p1生物量的影响 | 第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Aspergillus flavus A5p1对染料直接紫和活性翠兰86的脱色特性 | 第55-66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55-56页 |
4.1.1 菌株 | 第55页 |
4.1.2 实验试剂 | 第55页 |
4.1.3 培养基 | 第55页 |
4.1.4 实验仪器 | 第55-56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6-60页 |
4.2.1 染料溶液和生物吸附剂的制备 | 第56页 |
4.2.2 菌体投加量对直接紫和活性翠兰86的影响 | 第56-57页 |
4.2.3 温度对直接紫和活性翠兰86脱色的影响 | 第57页 |
4.2.4 初始pH值对直接紫和活性翠兰86脱色的影响 | 第57-6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0-64页 |
4.3.1 菌体投加量对直接紫和活性翠兰86的影响 | 第60-61页 |
4.3.2 温度对直接紫和活性翠兰86脱色的影响 | 第61-62页 |
4.3.3 初始pH值对直接紫和活性翠兰86脱色的影响 | 第62页 |
4.3.4 菌株A5p1对直接紫和活性翠兰86脱色动力学研究 | 第62-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