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导论 | 第12-16页 |
1.1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创新点 | 第15-16页 |
2 可持续发展概述 | 第16-19页 |
2.1 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提出 | 第16-17页 |
2.2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可持续发展思想 | 第17-19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 第17-18页 |
2.2.2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容 | 第18-19页 |
3 唐宋时期以前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概况 | 第19-23页 |
3.1 先秦时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 第19页 |
3.2 两汉时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 第19-20页 |
3.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 第20-21页 |
3.4 对唐宋时期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 | 第21-23页 |
4 唐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 第23-33页 |
4.1 刘晏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 | 第23-25页 |
4.1.1 “管活而不管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 | 第23-24页 |
4.1.2 “统筹兼顾”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 | 第24页 |
4.1.3 以提高效率为重点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 | 第24-25页 |
4.2 陆贽“民惟邦本”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 第25-26页 |
4.3 韩愈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 第26-27页 |
4.3.1 “天人相乖”的生态思想 | 第26-27页 |
4.3.2 相生相养论 | 第27页 |
4.4 白居易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 第27-30页 |
4.4.1 通过法令保护资源和环境的生态思想 | 第28页 |
4.4.2 调节经济的经济思想 | 第28-29页 |
4.4.3 提倡节俭的社会思想 | 第29-30页 |
4.5 元稹“调整人口结构,发展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 第30-31页 |
4.6 刘禹锡“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思想 | 第31-33页 |
5 北宋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 第33-44页 |
5.1 李觏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思想 | 第33-35页 |
5.1.1 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 第33-34页 |
5.1.2 人口可持续发展思想 | 第34-35页 |
5.2 欧阳修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思想 | 第35-36页 |
5.3 张载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 第36-38页 |
5.3.1 “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 | 第36-37页 |
5.3.2 “民胞物与”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 | 第37-38页 |
5.4 沈括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 第38-39页 |
5.4.1 “天人相分”的生态思想 | 第38页 |
5.4.2 “保护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 第38-39页 |
5.5 苏轼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 第39-44页 |
5.5.1 苏轼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思想 | 第39-40页 |
5.5.2 苏轼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 | 第40-42页 |
5.5.3 苏轼的社会可持续发展思想 | 第42-44页 |
6 南宋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 第44-49页 |
6.1 魏岘“涵养水源”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思想 | 第44-45页 |
6.2 叶适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 第45-46页 |
6.2.1 “分闽浙以实荆楚”的人口思想 | 第45页 |
6.2.2 “使之以事而效其食”的富民思想 | 第45-46页 |
6.3 朱熹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 第46-49页 |
6.3.1 “万物一理”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思想 | 第46-47页 |
6.3.2 “省赋”和诚信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 | 第47-48页 |
6.3.3 重视教育的社会可持续发展思想 | 第48-49页 |
7 唐宋时期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综合评价以及对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启示 | 第49-55页 |
7.1 唐宋时期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综合评价 | 第49-51页 |
7.2 唐宋时期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启示 | 第51-55页 |
7.2.1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 第51-52页 |
7.2.2 唐宋时期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启示 | 第52-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