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达维叛乱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6页 |
0.1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9-14页 |
0.2 选题的意义 | 第14页 |
0.3 论文的创新与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 巴达维叛乱的背景 | 第16-29页 |
1.1 巴达维人的历史沿革 | 第16-23页 |
1.1.1 巴达维人的起源与形成 | 第16-18页 |
1.1.2 巴达维人与罗马的早期结盟 | 第18-20页 |
1.1.3 巴达维的罗马化与内战爆发前的辅军历史 | 第20-23页 |
1.2 巴达维叛乱的原因 | 第23-29页 |
1.2.1 兵役问题 | 第23-25页 |
1.2.2 内战引发的连锁反应 | 第25-29页 |
1.2.2.1 高卢行省人民的忠诚降低 | 第25页 |
1.2.2.2 辅助部队对罗马军团的轻视 | 第25-26页 |
1.2.2.3 帝国实力空虚 | 第26-27页 |
1.2.2.4 奇维里斯的私人恩怨和个人野心 | 第27-29页 |
2 巴达维叛乱的初期情况 | 第29-40页 |
2.1 尤里乌斯·奇维里斯在叛乱初期的活动 | 第29-34页 |
2.1.1 煽动本族人民反抗罗马 | 第30-31页 |
2.1.2 争取盟友与清除境内的罗马守备部队 | 第31-32页 |
2.1.3 巴达维叛乱的公开化 | 第32-33页 |
2.1.4 战争性质的变化 | 第33-34页 |
2.2 莱茵河军团的瓦解 | 第34-40页 |
2.2.1 摩功提亚库姆与波恩纳军团士兵哗变 | 第34-36页 |
2.2.2 盖尔杜巴攻防战 | 第36-37页 |
2.2.3 诺瓦伊斯乌姆军团基地的兵变 | 第37-40页 |
3 高卢帝国事件与罗马全面反攻 | 第40-47页 |
3.1 高卢帝国事件 | 第40-43页 |
3.1.1 高卢帝国的建立及其在莱茵河防线的攻势 | 第40-42页 |
3.1.2 高卢帝国的潜在问题与衰落 | 第42-43页 |
3.2 巴达维叛乱的失败 | 第43-47页 |
3.2.1 罗马全面反攻 | 第43-44页 |
3.2.2 奇维里斯与凯里亚利斯最后的交锋 | 第44-47页 |
4 巴达维叛乱的影响 | 第47-57页 |
4.1 对巴达维族的影响 | 第47-53页 |
4.1.1 传统王族权威的丧失 | 第47-49页 |
4.1.2 失去周边附属部落 | 第49-51页 |
4.1.3 推动了巴达维的罗马化进程 | 第51-53页 |
4.2 对罗马帝国的影响 | 第53-57页 |
4.2.1 对韦斯帕芗的影响 | 第53-55页 |
4.2.1.1 削弱了维特里乌斯的实力 | 第53页 |
4.2.1.2 增加了韦斯帕芗的权威 | 第53-54页 |
4.2.1.3 避免了图密善对第一继承权的争夺 | 第54-55页 |
4.2.1.4 对韦斯帕芗的负面影响 | 第55页 |
4.2.2 推动了罗马北部边境防御体系的完善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附录 | 第66-68页 |
索引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