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p1井区山1段砂体展布、成因及分类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0页 |
| 1.1 论文选题的来源 | 第7页 |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7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8页 |
| 1.4 研究内容 | 第8-9页 |
| 1.5 技术路线 | 第9页 |
|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9-10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及地层划分 | 第10-26页 |
| 2.1 鄂尔多斯盆地古构造背景 | 第10-11页 |
| 2.2 早二叠世山西组沉积特征 | 第11-12页 |
| 2.3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2-23页 |
| 2.3.1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 | 第12-18页 |
| 2.3.2 研究区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 第18-23页 |
| 2.4 研究区构造特征 | 第23-26页 |
| 第三章 物源分析 | 第26-30页 |
| 3.1 碎屑成分与物源分析 | 第26-27页 |
| 3.2 岩屑的组成与物源分析 | 第27-28页 |
| 3.3 石英颗粒阴极发光特征与物源分析 | 第28页 |
| 3.4 重矿物组成与物源分析 | 第28-29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砂体的展布规律 | 第30-34页 |
| 4.1 山_1砂体的剖面展布 | 第30-31页 |
| 4.1.1 山_1砂体顺河道方向的剖面展布 | 第30页 |
| 4.1.2 山_1砂体垂直河道方向的剖面展布 | 第30-31页 |
| 4.2 山_1砂体的平面展布 | 第31-33页 |
| 4.2.1 山_1~1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 第31页 |
| 4.2.2 山_1~2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 第31页 |
| 4.2.3 山_1~3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 第31-33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五章 沉积相研究 | 第34-42页 |
| 5.1 沉积相的识别标志 | 第34-38页 |
| 5.1.1 岩石颜色 | 第34页 |
| 5.1.2 碎屑成分 | 第34页 |
| 5.1.3 沉积结构 | 第34-35页 |
| 5.1.4 沉积构造 | 第35-36页 |
| 5.1.5 古生物及其他标志 | 第36页 |
| 5.1.6 测井相标志 | 第36-38页 |
| 5.2 沉积相的类型 | 第38-39页 |
| 5.3 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39-41页 |
| 5.3.1 沉积相连井剖面展布特征 | 第39-40页 |
| 5.3.2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40-41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六章 砂体的成因分析及分类评价 | 第42-52页 |
| 6.1 单砂体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 第42-44页 |
| 6.1.1 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 | 第42页 |
| 6.1.2 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间砂体 | 第42-43页 |
| 6.1.3 水下天然堤砂体 | 第43页 |
| 6.1.4 决口扇砂体 | 第43-44页 |
| 6.2 叠置型砂体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 第44-46页 |
| 6.2.1 三角洲前缘多期河道连续叠置厚层砂体 | 第44-45页 |
| 6.2.2 三角洲前缘多期河道叠置夹泥质隔层砂体 | 第45-46页 |
| 6.3 砂体分类评价 | 第46-51页 |
| 6.3.1 单砂体分类评价 | 第46-47页 |
| 6.3.2 叠置砂体分类评价 | 第47-49页 |
| 6.3.3 砂体的有利区预测 | 第49-51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认识与结论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