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蓝藻水华 | 第10-11页 |
1.2.1 蓝藻水华的形成 | 第10-11页 |
1.3 水华形成的危害 | 第11-13页 |
1.4 蓝藻水华的治理 | 第13-16页 |
1.4.1 物理方法 | 第13-14页 |
1.4.2 化学方法 | 第14-15页 |
1.4.3 生物方法 | 第15-16页 |
1.5 富营养化水体中除磷的方法 | 第16-18页 |
1.5.1 生物法 | 第16页 |
1.5.2 吸附法 | 第16-17页 |
1.5.3 化学沉淀法 | 第17-18页 |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8-20页 |
1.6.1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2 除藻和磷材料的筛选 | 第20-35页 |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20-22页 |
2.1.1 主要的仪器设备 | 第20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0-21页 |
2.1.3 实验设置 | 第21-22页 |
2.1.4 测定方法 | 第22页 |
2.1.5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2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2-34页 |
2.2.1 对筛选的材料对总磷、总氮含量的测定 | 第22-28页 |
2.2.2 对筛选的材料进行残留铝离子的测定 | 第28-31页 |
2.2.3 COD含量的测定 | 第31-34页 |
2.3 小结 | 第34-35页 |
3 对筛选的复配黏土材料做除磷和除藻的测定 | 第35-4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8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5-36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3.1.3 检测方法 | 第37-38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8-44页 |
3.2.1 PAC复合改性前后对蓝藻的去除能力 | 第38页 |
3.2.2 PAC复合黏土AT的改性对铜绿微囊藻细胞的影响 | 第38-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4 复配改性黏土的生态安全性研究 | 第46-5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46-47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47页 |
4.1.3 测定方法 | 第47-48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8-54页 |
4.2.1 凤眼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 第48-49页 |
4.2.2 凤眼莲对铜绿微囊藻抗氧化系统与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 第49-51页 |
4.2.3 凤眼莲对铜绿微囊藻能量系统的影响 | 第51-52页 |
4.2.4 凤眼莲对铜绿微囊藻细胞结构的影响 | 第52-54页 |
4.2.5 凤眼莲对藻毒素释放与削减的影响 | 第5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56-58页 |
5.1 总结 | 第56页 |
5.2 讨论 | 第56-57页 |
5.3 展望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8页 |
附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