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写名词对照 | 第6-7页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引言 | 第9-12页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 第12-15页 |
1.诊断标准 | 第12页 |
1.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2页 |
1.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第12页 |
2.纳入标准 | 第12-13页 |
3.排除标准 | 第13页 |
4.病例脱落及剔除标准 | 第13-14页 |
5.中止实验标准 | 第14-15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第15-19页 |
1.病例来源 | 第15页 |
2.治疗方法 | 第15-16页 |
2.1 基础治疗 | 第15页 |
2.2 加味越鞠丸治疗 | 第15页 |
2.3 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 | 第15-16页 |
3.操作方法 | 第16页 |
3.1 治疗组 | 第16页 |
3.2 对照组 | 第16页 |
4.治疗疗程 | 第16页 |
5.观测指标 | 第16-17页 |
5.1 安全性观测指标 | 第16页 |
5.2 疗效性观测指标 | 第16-17页 |
6.临床疗效判定 | 第17页 |
6.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第17页 |
6.2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 第17页 |
6.3 综合疗效评定的标准 | 第17页 |
7.统计方法 | 第17-19页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19-23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23-29页 |
1.古代医学对糖调节受损的认识 | 第23-25页 |
1.1 对糖调节受损中医病名、病因病机及证治的认识 | 第23-24页 |
1.2 中医药诊治糖调节受损的概况 | 第24-25页 |
2.现代医学对糖调节受损的认识 | 第25-26页 |
2.1 对糖调节受损病名和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 | 第25-26页 |
2.2 西医治疗糖调节受损概况 | 第26页 |
3.导师对糖调节受损气滞痰阻证的认识 | 第26-27页 |
4.疗效分析 | 第27-29页 |
结论 | 第29-30页 |
致谢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5页 |
附录一 随机数字表 | 第35-37页 |
附录二 | 第37-40页 |
综述 | 第40-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