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4页 |
1.1 引言 | 第16页 |
1.2 氨氮废水的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1.2.1 氨氮废水污染现状及危害 | 第16-17页 |
1.2.2 氨氮污染物的主要治理手段 | 第17-22页 |
1.3 电化学技术研究进展 | 第22-28页 |
1.3.1 电催化氧化机理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1.3.2 电化学法去除各种污染物发展现状 | 第24-25页 |
1.3.3 电化学降解氨氮废水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1.3.4 催化氧化电极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1.4 锡锑氧化物电极 | 第28-32页 |
1.4.1 DSA电极的制备方法 | 第28-29页 |
1.4.1.1 涂刷-热分解法 | 第28页 |
1.4.1.2 聚合物前驱体法 | 第28-29页 |
1.4.1.3 溶胶-凝胶法 | 第29页 |
1.4.1.4 电沉积法 | 第29页 |
1.4.2 SnO_2电极的制备 | 第29-31页 |
1.4.3 钛基锡锑氧化物电极存在问题及研究进展 | 第31-32页 |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32-34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32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第二章 络合溶剂体系涂覆液对Ti/SnO_2Sb_2O_5电极的改进 | 第34-50页 |
2.1 引言 | 第3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4-40页 |
2.2.1 实验药品 | 第34-35页 |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35-36页 |
2.2.3 电极制备 | 第36-38页 |
2.2.4 电极表征与性能测定 | 第38-4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0-48页 |
2.3.1 不同溶剂制备的电极的表面形貌 | 第40-41页 |
2.3.2 不同溶剂制备电极的析氧电位分析 | 第41-42页 |
2.3.3 不同溶剂制备电极的析氯电位分析 | 第42-43页 |
2.3.4 不同溶剂制备电极的粗糙度分析 | 第43-44页 |
2.3.5 不同溶剂制备电极的强化使用寿命 | 第44-45页 |
2.3.6 自由基产生能力分析 | 第45-46页 |
2.3.7 典型氨氮污染物在Ti/SnO_2Sb_2O_5电极上的循环伏安行为 | 第46-48页 |
2.3.8 Ti/SnO_2Sb_2O_5电极对模拟氨氮废水的直接电化学降解 | 第4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三章 Cu掺杂改性Ti/SnO_2Sb_2O_5电极制备、表征及性能测试 | 第50-60页 |
3.1 引言 | 第5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0-59页 |
3.3.1 电极形貌表征 | 第50-51页 |
3.3.2 电极涂层元素的EDS分析 | 第51-52页 |
3.3.3 电极的晶体结构分析(XRD) | 第52-53页 |
3.3.4 掺Cu对电极析氧电位的影响 | 第53-54页 |
3.3.5 掺Cu对电极析氯电位的影响 | 第54-55页 |
3.3.6 电极粗糙度分析 | 第55-56页 |
3.3.7 掺Cu对电极强化寿命的影响 | 第56页 |
3.3.8 自由基产生能力分析 | 第56-57页 |
3.3.9 典型污染物在Ti/SnO_2Sb_2O_5CuO电极上的循环伏安行为 | 第57-5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Ti/SnO_2Sb_2O_5CuO电极对高盐废水中NH4~+-N电化学降解工艺条件的研究 | 第60-66页 |
4.1 引言 | 第6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0-65页 |
4.3.1 氯离子浓度对NH4~+-N降解的影响 | 第60-62页 |
4.3.2 电流密度对NH4~+-N降解的影响 | 第62-64页 |
4.3.3 溶液初始pH值对NH4~+-N降解的影响 | 第64-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Ti/SnO_2Sb_2O_5CuO电极对高盐废水中CO(NH_2)_2-N电化学降解工艺条件的研究 | 第66-72页 |
5.1 引言 | 第66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6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6-71页 |
5.3.1 氯离子浓度对尿素降解的影响 | 第66-68页 |
5.3.2 电流密度对尿素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68-70页 |
5.3.3 溶液初始pH值对尿素降解的影响 | 第70-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结论 | 第72-73页 |
6.2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