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1.2.1 水泥混凝土路面早龄期理论研究 | 第11-13页 |
1.2.2 混凝土路面板数值模拟及程序 | 第13-16页 |
1.2.3 混凝土湿度收缩模型 | 第16-19页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3.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目标 | 第1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路面板早龄期力学行为数值模拟研究 | 第21-37页 |
2.1 程序现状 | 第21-27页 |
2.1.1 程序模块组成 | 第21-22页 |
2.1.2 程序各模块介绍 | 第22-27页 |
2.1.3 程序存在的不足 | 第27页 |
2.2 程序的改进与建立 | 第27-32页 |
2.2.1 清华大学湿度收缩理论模型 | 第27-30页 |
2.2.2 考虑湿度收缩的应力应变增量公式 | 第30-31页 |
2.2.3 具体实现过程 | 第31-32页 |
2.3 程序对比及验证 | 第32-36页 |
2.3.1 考虑重力与温度下与ABAQUS的对比验证 | 第32-34页 |
2.3.2 收缩应变结果与张君试验值的对比 | 第34-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路面板早龄期力学行为及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37-67页 |
3.1 基本参数设置 | 第37-39页 |
3.2 混凝土路面板早龄期力学行为性状分析 | 第39-49页 |
3.2.1 早龄期混凝土路面板温湿度场 | 第39-40页 |
3.2.2 早龄期温度变形与应力 | 第40-42页 |
3.2.3 早龄期湿度变形与应力 | 第42-44页 |
3.2.4 早龄期温湿度耦合下的变形与应力 | 第44-49页 |
3.3 参数敏感性影响分析 | 第49-59页 |
3.3.1 敏感性参数与范围 | 第49-50页 |
3.3.2 路面结构组合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50-52页 |
3.3.3 路面材料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52-55页 |
3.3.4 界面接触条件敏感性分析 | 第55-57页 |
3.3.5 各参数敏感性分析汇总 | 第57-59页 |
3.4 混凝土路面板长龄期力学行为性状分析 | 第59-62页 |
3.4.1 长龄期混凝土路面板位移特性 | 第59-60页 |
3.4.2 长龄期混凝土路面板应力特性 | 第60-62页 |
3.5 平面尺寸对混凝土路面板早龄期力学行为的影响 | 第62-64页 |
3.5.1 平面尺寸对路面板早龄期变形的影响 | 第62-63页 |
3.5.2 平面尺寸对路面板早龄期应力的影响 | 第63-6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4-67页 |
第四章 不同季节下早龄期路面板温湿耦合性状研究 | 第67-84页 |
4.1 不同季节施工的路面板早龄期力学行为 | 第67-78页 |
4.1.1 春季施工路面板早龄期力学行为 | 第68-70页 |
4.1.2 夏季施工路面板早龄期力学行为 | 第70-73页 |
4.1.3 秋季施工路面板早龄期力学行为 | 第73-75页 |
4.1.4 冬季施工路面板早龄期力学行为 | 第75-77页 |
4.1.5 不同季节施工对板内力学行为的影响 | 第77-78页 |
4.2 不同铺筑时间对路面板早龄期力学行为的影响 | 第78-82页 |
4.2.1 不同铺筑时间对路面板内部环境场的影响 | 第78-80页 |
4.2.2 不同铺筑时间对路面板翘曲的影响 | 第80-81页 |
4.2.3 不同铺筑时间对路面板应力的影响 | 第81-82页 |
4.3 技术建议 | 第82-8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数值模拟与早龄期足尺板监测试验对比 | 第84-96页 |
5.1 早龄期足尺板试验概况 | 第84页 |
5.2 早龄期足尺板监测结果 | 第84-88页 |
5.2.1 材料试验监测结果 | 第84-85页 |
5.2.2 环境场监测结果 | 第85-86页 |
5.2.3 板内温度场监测结果 | 第86-87页 |
5.2.4 板底翘曲监测结果 | 第87页 |
5.2.5 板边横向位移监测结果 | 第87-88页 |
5.3 数值模拟与试验对比 | 第88-95页 |
5.3.1 参数选择 | 第88-90页 |
5.3.2 温湿度场结果对比 | 第90-92页 |
5.3.3 板底竖向位移对比 | 第92-94页 |
5.3.4 板边横向位移对比 | 第94-9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6-100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96-99页 |
研究展望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个人简介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