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消化系肿瘤论文--肝肿瘤论文

定量检测TAA自身抗体方法的建立及其在肝癌血清学诊断中的价值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2页
图和附表清单第16-19页
英文缩略词表第19-20页
1 引言第20-26页
    技术路线总图第25-26页
2 候选TAA重组蛋白的制备第26-84页
    2.1 前言第26-29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9-48页
        2.2.1 材料第29-31页
        2.2.2 实验方法第31-48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48-78页
        2.3.1 NPM1、14-3-3ζ和MDM2表达质粒的构建结果第48-58页
        2.3.2 原核表达、纯化18种肿瘤相关蛋白结果第58-74页
        2.3.3 纯化蛋白免疫活性分析结果第74-78页
    2.4 讨论第78-83页
        2.4.1 TAAs大量制备技术建立的意义和技术特点第78-79页
        2.4.2 亚克隆技术构建重组表达质粒更为简单快速第79-80页
        2.4.3 采用标准化上样量的方法保证了蛋白表达参数优化结果的可靠性第80-81页
        2.4.4 通过可溶性分析为选择蛋白纯化方案提供了依据第81页
        2.4.5 根据每种蛋白的特点选择或建立适合的纯化方案第81-83页
        2.4.6 鉴定纯化蛋白的正确性第83页
    2.5 小结第83-84页
3 建立检测TAA自身抗体的定量ELISA方法第84-131页
    3.1 前言第84-86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86-102页
        3.2.1 材料与仪器设备第86-88页
        3.2.2 实验方法第88-102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102-121页
        3.3.1 候选TAA自身抗体初步鉴定结果第102-104页
        3.3.2 多种自身抗体ELISA反应参数优化结果第104-115页
        3.3.3 人体血清中自身抗体定量方法的建立第115-121页
    3.4 讨论第121-130页
        3.4.1 初步鉴定出6种可能有诊断价值的TAA自身抗体第121-122页
        3.4.2 间接ELISA反应参数优化是建立定量方法的基础第122-124页
        3.4.3 本研究建立的定量检测方法的优点与不足第124-130页
    3.5 小结第130-131页
4 评价TAA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对肝癌的诊断价值第131-161页
    4.1 前言第131-132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132-136页
        4.2.1 材料以及仪器设备第132-133页
        4.2.2 方法第133-136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136-154页
        4.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第136页
        4.3.2 TAA自身抗体浓度在肝癌组和对照组的分布第136-139页
        4.3.3 三种截断值判定方法对各组的检出情况存在明显不同第139-146页
        4.3.4 两种联合策略的评价结果第146-152页
            4.3.4.1 并联多种TAA自身抗体诊断价值评价结果第146-150页
            4.3.4.2 使用Logistic回归联合多种TAA自身抗体的评价结果第150-152页
            4.3.4.3 并联检测较Logisitic回归模型有更好的诊断价值第152页
        4.3.5 TAA自身抗体组合联合AFP检测将明显提高肝癌的检出率第152-154页
            4.3.5.1 并联检测对AFP检测阴性的肝癌患者有很高的检出率第152-153页
            4.3.5.2 TAA自身抗体数值与AFP数值的无统计学关联第153-154页
    4.4 讨论第154-160页
        4.4.1 如何定义TAA是肿瘤免疫诊断领域中的重要课题第154页
        4.4.2 TAA自身抗体联合检测能够提高对肿瘤的诊断价值第154-155页
        4.4.3 入选TAA自身抗体组合须经过严格的论证第155页
        4.4.4 截断值的确定方法第155-157页
        4.4.5 两种不同联合策略的比较第157-158页
        4.4.6 TAA自身抗体联合检测有可能成为AFP筛查肝癌的补充方法第158-159页
        4.4.7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第159页
        4.4.8 进一步的工作第159-160页
    4.5 小结第160-161页
5 结论第161-162页
参考文献第162-168页
综述第168-192页
    参考文献第187-192页
附录 主要溶液配制方法第192-196页
个人简历第196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96-198页
致谢第198页

论文共1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ALAT1在食管癌发生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及其与食管癌易感性的关联分析
下一篇:脊髓损伤后脑结构和功能改变的多模态磁共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