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引言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研究 | 第16-26页 |
1.2.1 文化林的内涵 | 第16-21页 |
1.2.2 文化林的教育职能 | 第21-23页 |
1.2.3 文化林的价值 | 第23-26页 |
1.3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国内外文化林建设典型实践案例与启示 | 第27-40页 |
2.1 文化林建设的典型实践案例 | 第27-36页 |
2.1.1 自然景观与乡村风貌的回归——以德国巴伐利亚州村庄为例 | 第27-29页 |
2.1.2 庭院景观与生活方式的融合——以美国“加州花园”为例 | 第29-30页 |
2.1.3 自然遗产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以韩国济州岛为例 | 第30-32页 |
2.1.4 生态保护与环境教育的示范——以香港自然保护区为例 | 第32-33页 |
2.1.5 古树生态与人文历史的传播——以台湾神木为例 | 第33-36页 |
2.2 对珠海市文化林规划与建设的启示 | 第36-40页 |
2.2.1 注重现有文化林资源的保护 | 第36-37页 |
2.2.2 生态文化的体验式传播 | 第37-38页 |
2.2.3 森林教育的常态化 | 第38页 |
2.2.4 发展生态文化产业 | 第38-39页 |
2.2.5 重视公众参与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40-45页 |
3.1 珠海概况 | 第40-42页 |
3.1.1 地理位置 | 第40页 |
3.1.2 地质地貌 | 第40-41页 |
3.1.3 气候条件 | 第41页 |
3.1.4 动植物资源 | 第41页 |
3.1.5 旅游资源 | 第41-42页 |
3.1.6 社会经济 | 第42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42-44页 |
3.2.1 文献研究 | 第42页 |
3.2.2 案例分析 | 第42-43页 |
3.2.3 分类调查 | 第43页 |
3.2.4 分层叠加 | 第43-44页 |
3.3 技术路线 | 第44-45页 |
第四章 文化林建设的基本理论探讨 | 第45-56页 |
4.1 文化林的概念 | 第45页 |
4.2 文化林的特征与功能 | 第45-49页 |
4.2.1 文化林的特征 | 第45-47页 |
4.2.2 文化林的功能 | 第47-49页 |
4.3 文化林分类 | 第49-53页 |
4.3.1 按照主体功能分 | 第49-50页 |
4.3.2 按照形态特征分 | 第50-51页 |
4.3.3 按区域位置分 | 第51页 |
4.3.4 按形成年代分 | 第51-52页 |
4.3.5 按历史成因分 | 第52-53页 |
4.3.6 按开放程度分 | 第53页 |
4.4 我国文化林研究与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53-55页 |
4.4.1 形式上的问题——载体缺乏多样化 | 第53-54页 |
4.4.2 成效上的问题——途径缺乏多元化 | 第54页 |
4.4.3 认知上的问题——内容缺乏通俗性 | 第54-55页 |
4.5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珠海市文化林建设现状与特征分析 | 第56-85页 |
5.1 文化林分布格局分析 | 第56-63页 |
5.1.1 总体分布特征 | 第56-59页 |
5.1.2 不同类型文化林的分布格局 | 第59-63页 |
5.2 不同类型文化林资源总体特征 | 第63-67页 |
5.2.1 历史型文化林 | 第64-65页 |
5.2.2 科教型文化林 | 第65-66页 |
5.2.3 纪念型文化林 | 第66-67页 |
5.2.4 游憩型文化林 | 第67页 |
5.3 不同类型文化林的主要树种构成 | 第67-80页 |
5.3.1 历史型文化林树种分析 | 第67-72页 |
5.3.2 科教型文化林树种分析 | 第72-75页 |
5.3.3 纪念型文化林树种分析 | 第75-78页 |
5.3.4 游憩型文化林树种分析 | 第78-80页 |
5.4 存在问题分析 | 第80-83页 |
5.4.1 历史型文化林需要深入挖掘 | 第81页 |
5.4.2 科教型文化林形式缺乏多样化 | 第81-82页 |
5.4.3 纪念型文化林欠缺 | 第82-83页 |
5.4.4 忽视游憩型文化林在近郊及乡村的开发建设 | 第83页 |
5.5 小结 | 第83-85页 |
第六章 珠海市文化林重点工程规划布局 | 第85-100页 |
6.1 规划原则 | 第85-87页 |
6.1.1 区域位置上——城区与郊区结合,建设近郊文化林 | 第85-86页 |
6.1.2 载体类型上——森林与湿地结合,完善文化林网络 | 第86-87页 |
6.1.3 文化内涵上——自然与人文结合,丰富文化载体类型 | 第87页 |
6.2 建设重点 | 第87-91页 |
6.2.1 不同区域的建设重点 | 第87-89页 |
6.2.2 不同类型文化林建设重点 | 第89-91页 |
6.3 珠海市文化林规划空间布局 | 第91-98页 |
6.3.1 完善一条生态文化景观廊道 | 第92-93页 |
6.3.2 打造六大文化林富集区 | 第93-94页 |
6.3.3 九大生态文化教育核心基地 | 第94-97页 |
6.3.4 建成百个文化林特色园区 | 第97-98页 |
6.4 小结 | 第98-10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00-103页 |
7.1 结论 | 第100-102页 |
7.1.1 初步建立了文化林的理论体系 | 第100页 |
7.1.2 总结分析了珠海市文化林的分布特征 | 第100-101页 |
7.1.3 通过典型调查,研究了珠海市四种不同功能类型文化林的特征及树种构成 | 第101-102页 |
7.1.4 确立了珠海市文化林的建设的空间布局和建设内容 | 第102页 |
7.2 讨论 | 第102-103页 |
7.2.1 文化林的理论问题 | 第102页 |
7.2.2 文化林规划布局问题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8页 |
附录一 | 第108-112页 |
附录二 | 第112-116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116-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