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 第9-11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第2章 管道缺陷的超声波检测 | 第12-19页 |
2.1 超声波检测理论 | 第12-14页 |
2.1.1 超声波检测概述 | 第12页 |
2.1.2 超声波垂直入射两种介质界面的传播规律 | 第12-13页 |
2.1.3 超声波衰减 | 第13-14页 |
2.2 管道内缺陷超声波检测原理 | 第14页 |
2.3 管道内缺陷超声波检测装置设计 | 第14-15页 |
2.4 管道内缺陷检测系统的设计 | 第15-16页 |
2.5 超声波检测数据分析 | 第16-1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3章 缺陷管道剩余强度研究 | 第19-30页 |
3.1 ASME B31G评价方法 | 第19-20页 |
3.2 API 579评价方法 | 第20-27页 |
3.2.1 均匀腐蚀评价 | 第21-24页 |
3.2.2 局部腐蚀缺陷评价 | 第24-27页 |
3.3 SY/T10048 -2003评价方法 | 第27-29页 |
3.4 有限元分析 | 第29-30页 |
第4章 缺陷管道剩余强度软件设计 | 第30-39页 |
4.1 软件开发的主要需求 | 第30-31页 |
4.1.1 软件使用特点 | 第30页 |
4.1.2 软件的运行环境 | 第30页 |
4.1.3 软件安装说明 | 第30-31页 |
4.2 需求概述 | 第31页 |
4.2.1 软件结构 | 第31页 |
4.3 管道剩余强度评价操作 | 第31-37页 |
4.3.1 ASME评价操作 | 第32-34页 |
4.3.2 API评价操作 | 第34-35页 |
4.3.3 国标评价操作 | 第35-36页 |
4.3.4 数据库操作 | 第36-37页 |
4.4 检测数据软件分析 | 第37-39页 |
第5章 缺陷管道剩余强度有限元分析 | 第39-57页 |
5.1 有限元分析简介 | 第39页 |
5.2 埋地管道应力分析 | 第39-44页 |
5.2.1 管道的内应力 | 第40-41页 |
5.2.2 管道的热应力 | 第41-44页 |
5.3 管道有限元模型分析 | 第44-46页 |
5.3.0 管道模型及参数 | 第44-45页 |
5.3.1 模型建立 | 第45页 |
5.3.2 载荷和边界条件施加 | 第45-46页 |
5.3.3 求解分析 | 第46页 |
5.3.4 失效判断标准 | 第46页 |
5.4 模型结果对比分析 | 第46-55页 |
5.4.1 有限元分析(忽略油温)与软件分析结果对比 | 第47-49页 |
5.4.2 缺陷参数分析 | 第49-50页 |
5.4.3 不同载荷作用下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比 | 第50-55页 |
5.5 检测数据有限元分析 | 第55-5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6章 冲击载荷下缺陷管道剩余强度分析 | 第57-76页 |
6.1 埋地管道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力学分析 | 第57-59页 |
6.1.1 最大冲击载荷 | 第57页 |
6.1.2 穿透深度 | 第57-58页 |
6.1.3 作用于埋地管道上的载荷计算 | 第58-59页 |
6.2 LS-DYNA动力学简介 | 第59-60页 |
6.2.1 LS-DYNA软件简介 | 第59-60页 |
6.2.2 LS-DYNA算法简介 | 第60页 |
6.3 模型建立及管土参数选取 | 第60-65页 |
6.3.1 埋地管道冲击模型 | 第61页 |
6.3.2 土壤模型 | 第61-63页 |
6.3.3 管道模型 | 第63页 |
6.3.4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63-65页 |
6.4 管道动力响应分析 | 第65-73页 |
6.4.1 不同速度对腐蚀缺陷的影响 | 第67-72页 |
6.4.2 不同埋深对腐蚀缺陷的影响 | 第72-73页 |
6.4.3 冲击速度与埋深对腐蚀缺陷的影响 | 第73页 |
6.5 检测数据有限元分析 | 第73-74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6-78页 |
7.1 结论 | 第76页 |
7.2 展望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附录A 许用应力法评价模块代码 | 第82-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