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缩写词表 | 第10-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1.1 PRRSV的分类及理化特性 | 第13-14页 |
1.2 PRRSV基因组结构 | 第14-15页 |
1.3 PRRSV基因组编码的蛋白及功能 | 第15-18页 |
1.3.1 病毒基因组编码的结构蛋白 | 第15-18页 |
1.3.2 病毒基因组编码的非结构蛋白 | 第18页 |
1.3.3 PRRSV nsp1α研究进展 | 第18页 |
1.4 PRRSV的致病机理 | 第18-19页 |
1.5 PRRS临床症状 | 第19-20页 |
1.6 PRRS流行病学 | 第20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PRRSV nsp1α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 第21-36页 |
2.1 材料与试剂 | 第21-24页 |
2.1.1 毒株及质粒 | 第21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1-22页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2页 |
2.1.4 试剂的配制 | 第22-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30页 |
2.2.1 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2a-nsp1α | 第24-27页 |
2.2.2 pET32a-nsp1α重组蛋白的表达及鉴定 | 第27-28页 |
2.2.3 pET32a-nsp1α重组蛋白的制备及包涵体的复性 | 第28页 |
2.2.4 免疫动物 | 第28页 |
2.2.5 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检测 | 第28-30页 |
2.3 结果 | 第30-34页 |
2.3.1 重组表达质粒pET32a-nsp1α构建结果 | 第30页 |
2.3.2 重组质粒pET32a-nsp1α蛋白表达 | 第30-32页 |
2.3.3 重组蛋白pET32a-nsp1α的变性及复性结果 | 第32-33页 |
2.3.4 兔多抗血清特异性鉴定结果 | 第33-34页 |
2.4 讨论 | 第34-36页 |
第三章 PRRSV nsp1α的原核表达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36-52页 |
3.1 材料与试剂 | 第36页 |
3.1.1 主要材料 | 第36页 |
3.1.2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3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6-44页 |
3.2.1 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nsp1α | 第36-37页 |
3.2.2 pET28a-nsp1α重组蛋白的表达及鉴定 | 第37页 |
3.2.3 pET28a-nsp1α重组蛋白的制备及包涵体的复性 | 第37-38页 |
3.2.4 动物免疫 | 第38页 |
3.2.5 间接ELISA检测阳性杂交瘤细胞方法的建立 | 第38-39页 |
3.2.6 PRRSV BJ株病毒的培养及TCID50的测定 | 第39-40页 |
3.2.7 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 第40-41页 |
3.2.8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及腹水的制备 | 第41-42页 |
3.2.9 单克隆抗体的鉴定 | 第42-44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4-50页 |
3.3.1 pET28a-nsp1α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44-45页 |
3.3.2 pET28a-nsp1α重组蛋白诱导表达及Western blot鉴定结果 | 第45-46页 |
3.3.3 pET28a-nsp1α重组蛋白的变性和复性结果 | 第46-47页 |
3.3.4 pET28a-nsp1α重组蛋白的活性分析 | 第47页 |
3.3.5 动物免疫结果 | 第47页 |
3.3.6 PRRSV BJ4株TCID50测定结果 | 第47页 |
3.3.7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 第47页 |
3.3.8 腹水效价 | 第47页 |
3.3.9 Western Blot鉴定结果 | 第47-48页 |
3.3.10 间接免疫荧光实验鉴定结果 | 第48-49页 |
3.3.11 免疫组化实验鉴定结果 | 第49-50页 |
3.4 讨论 | 第50-52页 |
全文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