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7页 |
1 中华鳖的简介 | 第9-10页 |
1.1 中华鳖的外形特征 | 第9页 |
1.2 中华鳖的摄食特点 | 第9页 |
1.3 中华鳖的生理特点 | 第9页 |
1.4 中华鳖的种质资源 | 第9-10页 |
1.5 中华鳖经济价值 | 第10页 |
2 中华鳖疾病病原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2.1 中华鳖病毒性病原 | 第10-11页 |
2.2 中华鳖细菌性病原 | 第11-12页 |
2.3 中华鳖真菌性病原 | 第12-13页 |
2.4 中华鳖寄生虫病原 | 第13页 |
2.5 中华鳖非生物性病原 | 第13页 |
3 病原菌常见的鉴定方法 | 第13-15页 |
3.1 病原菌微生物学鉴定法 | 第13-14页 |
3.2 病原菌免疫学鉴定法 | 第14-15页 |
3.3 微量多项试验鉴定系统 | 第15页 |
4 中华鳖大脖子病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4.1 大脖子病 | 第15页 |
4.2 腮腺炎 | 第15-16页 |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中华鳖“大脖子病”疑似病原菌的致病性及组织病理研究 | 第17-3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7-21页 |
1.1 材料 | 第17-18页 |
1.2 方法 | 第18-21页 |
2 结果 | 第21-28页 |
2.1 外部症状及病理解剖学观察 | 第21-22页 |
2.2 疑似病原菌的初步分离 | 第22-23页 |
2.3 人工感染试验结果 | 第23页 |
2.4 人工感染组织涂片结果 | 第23-24页 |
2.5 组织病理学观察及分析 | 第24-28页 |
3 讨论 | 第28-30页 |
第三章 中华鳖“大脖子病”疑似病原菌的鉴定 | 第30-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3页 |
1.1 材料 | 第30-31页 |
1.2 方法 | 第31-33页 |
2 结果 | 第33-40页 |
2.1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 | 第33-34页 |
2.2 病原菌16S rRNA序列扩增结果及其同源性的分析 | 第34-38页 |
2.3 病原菌的生理生化特征 | 第38-39页 |
2.4 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 | 第39-40页 |
3 讨论 | 第40-43页 |
3.1 病原菌的形态学及生理生化鉴定 | 第40页 |
3.2 病原菌的16S rRNA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40-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