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概述 | 第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2.1 理论分析现状 | 第11-15页 |
1.2.2 试验分析现状 | 第15-17页 |
1.2.3 数值模拟现状 | 第17-18页 |
1.3 问题的提出 | 第18-19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第2章 基于桩土界面双曲线模型和Mindlin解抗拔桩受力变形分析 | 第20-35页 |
2.1 概述 | 第20页 |
2.2 桩土界面剪切位移模型 | 第20-21页 |
2.3 桩土界面双曲线模型 | 第21页 |
2.4 抗拔桩桩土界面相对位移计算 | 第21-24页 |
2.5 抗拔桩桩土界面外土体位移计算 | 第24-25页 |
2.6 参数取值 | 第25-27页 |
2.6.1 参数b的取值 | 第25-26页 |
2.6.2 参数a的取值 | 第26-27页 |
2.7 验证分析 | 第27-31页 |
2.7.1 工程实例一 | 第27-29页 |
2.7.2 工程实例二 | 第29-31页 |
2.8 参数分析 | 第31-33页 |
2.8.1 桩径对抗拔桩位移量的影响 | 第31页 |
2.8.2 初始剪切刚度对抗拔桩位移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2.8.3 桩体弹性模量对抗拔桩位移量的影响 | 第32页 |
2.8.4 桩体长度对抗拔桩位移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2.8.5 桩周土体弹性模量对抗拔桩位移量的影响 | 第33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3章 基于桩土界面弹塑性模型抗拔桩受力变形分析 | 第35-45页 |
3.1 桩土界面理想弹塑性模型 | 第35-36页 |
3.2 基于桩土界面弹塑性模型与Mindlin解抗拔桩受力变形特性分析 | 第36-40页 |
3.2.1 弹性阶段位移计算 | 第36-37页 |
3.2.2 塑性阶段位移计算 | 第37-39页 |
3.2.3 计算步骤 | 第39-40页 |
3.3 基于桩土界面弹塑性模型与剪切位移法抗拔桩受力变形特性分析 | 第40-42页 |
3.3.1 弹性阶段位移计算 | 第40-41页 |
3.3.2 塑性阶段位移计算 | 第41页 |
3.3.3 计算步骤 | 第41-42页 |
3.4 验证分析 | 第42-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 基于桩土界面三折线模型抗拔桩受力变形分析 | 第45-52页 |
4.1 桩土界面三折线模型 | 第45-46页 |
4.2 基于桩土界面三折线模型和Mindlin解抗拔桩受力变形特性分析 | 第46-48页 |
4.2.1 弹性阶段位移计算 | 第46页 |
4.2.2 软化阶段位移计算 | 第46-47页 |
4.2.3 稳定阶段位移计算 | 第47-48页 |
4.3 基于桩土界面三折线模型和剪切位移法抗拔桩受力变形特性分析 | 第48-50页 |
4.3.1 弹性阶段位移计算 | 第49页 |
4.3.2 软化阶段位移计算 | 第49-50页 |
4.3.3 稳定阶段位移计算 | 第50页 |
4.4 验证分析 | 第50-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抗拔桩数值模拟与分析 | 第52-62页 |
5.1 ABAQUS数值分析方法简介 | 第52-54页 |
5.1.1 单元类型 | 第53页 |
5.1.2 接触面 | 第53-54页 |
5.1.3 本构模型 | 第54页 |
5.2 抗拔桩数值模拟 | 第54-56页 |
5.2.1 建立几何模型与划分网格 | 第54-55页 |
5.2.2 定义材料属性 | 第55页 |
5.2.3 定义接触面 | 第55-56页 |
5.2.4 定义分析步 | 第56页 |
5.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6-61页 |
5.3.1 荷载位移曲线 | 第56-57页 |
5.3.2 桩身位移分布 | 第57-58页 |
5.3.3 桩侧土体位移分布 | 第58-59页 |
5.3.4 桩土界面相对位移分布 | 第59-60页 |
5.3.5 桩身轴力分布 | 第60页 |
5.3.6 桩侧摩阻力分布 | 第60-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