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1.2.1 结构抗震可靠度 | 第12-16页 |
1.2.2 敏感性分析 | 第16-20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基于最大熵法和Rosenblueth法的可靠度与敏感性分析原理 | 第22-42页 |
2.1 可靠度基本原理 | 第22-29页 |
2.1.1 可靠度基本概念 | 第22-24页 |
2.1.2 可靠度计算方法 | 第24-29页 |
2.2 敏感性分析基本原理 | 第29-41页 |
2.2.1 敏感性分析基本概念 | 第29-30页 |
2.2.2 分布参数的敏感性 | 第30-37页 |
2.2.3 极限状态方程参数的敏感性 | 第37-4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RC现浇框架结构抗震倒塌可靠度研究 | 第42-84页 |
3.1 Pushover分析方法基本原理 | 第42-49页 |
3.1.1 基本假定 | 第42页 |
3.1.2 水平侧向力加载模式 | 第42-44页 |
3.1.3 能力谱法 | 第44-48页 |
3.1.4 塑性铰定义 | 第48-49页 |
3.2 SAP2000 API说明 | 第49-50页 |
3.3 结构抗震倒塌可靠度计算方法 | 第50-54页 |
3.3.1 结构整体变形能力功能函数 | 第50页 |
3.3.2 随机化Pushover分析 | 第50-51页 |
3.3.3 基于层间位移角目标的结构抗震倒塌可靠度 | 第51-54页 |
3.4 11层现浇框架结构抗震倒塌可靠度参数分析 | 第54-77页 |
3.4.1 概述 | 第54页 |
3.4.2 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54-56页 |
3.4.3 时程分析 | 第56-60页 |
3.4.4 随机化Pushover分析 | 第60-69页 |
3.4.5 对比分析 | 第69-76页 |
3.4.6 结构抗震倒塌可靠度计算修正 | 第76-77页 |
3.5 案例验证:6层现浇框架结构 | 第77-82页 |
3.5.1 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77-79页 |
3.5.2 时程分析 | 第79-81页 |
3.5.3 修正方式验证 | 第81-8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4章 RC现浇框架结构抗震倒塌可靠度敏感性分析 | 第84-98页 |
4.1 分析过程 | 第84-85页 |
4.2 8度下现浇框架结构抗震倒塌可靠度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85-92页 |
4.2.1 分析说明 | 第85页 |
4.2.2 随机变量分布信息 | 第85-86页 |
4.2.3 敏感性分析 | 第86-88页 |
4.2.4 结论验证 | 第88-92页 |
4.3 7度下现浇框架结构抗震倒塌可靠度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92-97页 |
4.3.1 分析模型 | 第92-94页 |
4.3.2 随机变量分布信息 | 第94页 |
4.3.3 敏感性分析 | 第94-9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5章 RC预压装配式框架结构抗震倒塌可靠度敏感性分析 | 第98-112页 |
5.1 概述 | 第98-99页 |
5.2 RC预压装配式框架模拟 | 第99-104页 |
5.2.1 试验模型 | 第99-100页 |
5.2.2 软件模型分析 | 第100-103页 |
5.2.3 分析结果对比 | 第103-104页 |
5.3 Tornado图形法敏感性初步计算 | 第104-107页 |
5.3.1 Tornado图形法概述 | 第105页 |
5.3.2 随机变量信息 | 第105-106页 |
5.3.3 敏感性计算 | 第106-107页 |
5.4 基于最大熵法和Rosenblueth法的分布参数敏感性计算 | 第107-110页 |
5.4.1 计算过程介绍 | 第108页 |
5.4.2 敏感性计算 | 第108-11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2-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5-126页 |
附录B (可靠度计算与敏感性分析部分程序) | 第126-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