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0 前言 | 第12-20页 |
0.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页 |
0.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2-16页 |
0.2.1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0.2.2 存在问题 | 第15-16页 |
0.3 技术路线及工作量 | 第16-20页 |
0.3.1 主要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0.3.2 主要工作量 | 第18-20页 |
1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0-32页 |
1.1 大地构造位置 | 第20-21页 |
1.2 区域构造单元特征 | 第21-25页 |
1.2.1 区域陆块分布及特征 | 第21-23页 |
1.2.2 边缘海和岛弧的分布 | 第23-25页 |
1.3 区域地层概述 | 第25-26页 |
1.3.1 南沙海区地层 | 第25-26页 |
1.3.2 加里曼丹地层 | 第26页 |
1.4 岩浆岩的分布及类型 | 第26-28页 |
1.5 主要断裂特征 | 第28-32页 |
1.5.1 南沙地块北东向断裂 | 第29-30页 |
1.5.2 北加里曼丹区域北西向断裂 | 第30-32页 |
2 古南海海盆活动大陆边缘的形成及消亡 | 第32-56页 |
2.1 古南海海盆的定义 | 第32-33页 |
2.2 古南海海盆活动陆缘演化的物质记录 | 第33-43页 |
2.2.1 古南海俯冲-碰撞地质记录 | 第34-39页 |
2.2.2 古南海活动陆缘的相关沉积建造 | 第39-43页 |
2.3 古南海俯冲-碰撞变形序列及叠加特征 | 第43-51页 |
2.4 古南海俯冲-碰撞的演化过程 | 第51-56页 |
2.4.1 西巴兰(West Baram)线两侧陆块的差异 | 第51-53页 |
2.4.2 古南海俯冲-碰撞方式 | 第53-56页 |
3 南海海盆的构造演化 | 第56-66页 |
3.1 南海海盆南北大陆边缘盆地的裂谷作用 | 第56-59页 |
3.2 南海的打开 | 第59-61页 |
3.2.1 洋中脊磁条带特征与扩张时代 | 第59-60页 |
3.2.2 南海地区岩浆活动分布及特征 | 第60-61页 |
3.3 南海南部盆地群多阶段演化的特征 | 第61-63页 |
3.4 南海海盆打开与演化模式 | 第63-66页 |
4 古南海与南海海盆的构造演化的关系 | 第66-72页 |
4.1 古南海与南海的构造事件对比 | 第66-68页 |
4.2 南海南部地区构造演化过程 | 第68-72页 |
5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个人简历 | 第81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