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0-21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 1.2.1 嗅味物质简介 | 第11-12页 |
| 1.2.2 嗅味物质危害 | 第12-13页 |
| 1.2.3 嗅味物质分析方法 | 第13-15页 |
| 1.2.4 嗅味物质去除方法 | 第15-17页 |
| 1.3 基于紫外的双氧水高级氧化技术概述 | 第17-19页 |
| 1.3.1 基于紫外的双氧水高级氧化技术简介 | 第17-18页 |
| 1.3.2 基于紫外的双氧水高级氧化工艺在饮用水中应用现状 | 第18-19页 |
|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9-21页 |
| 1.4.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 1.4.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1.4.3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2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 2.1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21-22页 |
| 2.1.1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1页 |
| 2.1.2 实验试剂 | 第21-22页 |
| 2.2 紫外光-双氧水高级氧化反应实验装置 | 第22-23页 |
| 2.3 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 2.3.1 紫外光-双氧水高级氧化降解致嗅物质实验 | 第23页 |
| 2.3.2 光强和双氧水的测定 | 第23-24页 |
| 3 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水中致嗅物质 | 第24-32页 |
| 3.1 前言 | 第24页 |
| 3.2 分析方法 | 第24-26页 |
| 3.2.1 吹扫捕集条件 | 第24-25页 |
| 3.2.2 GC/MS分析条件 | 第25-26页 |
| 3.2.2.1 色谱条件 | 第25页 |
| 3.2.2.2 质谱条件 | 第25页 |
| 3.2.2.3 分析参数 | 第25-26页 |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6-30页 |
| 3.3.1 定性分析 | 第26-27页 |
| 3.3.2 质谱多反应监测(MRM)模式定量分析 | 第27-29页 |
| 3.3.2.1 产物离子选择 | 第27-29页 |
| 3.3.2.2 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标准谱图优化 | 第29页 |
| 3.3.3 方法的线性范围和灵敏度 | 第29-30页 |
| 3.3.4 加标回收率与精密度 | 第30页 |
| 3.4 结论 | 第30-32页 |
| 4 UV/H_2O_2工艺去除致嗅物质的效能与反应动力学模型 | 第32-47页 |
| 4.1 单独UV、单独H_2O_2和两种工艺联用效能比较 | 第32-33页 |
| 4.2 UV/H_2O_2去除致嗅物质影响因素和动力学研究 | 第33-46页 |
| 4.2.1 反应动力学分析 | 第33页 |
| 4.2.2 双氧水投加量 | 第33-35页 |
| 4.2.3 紫外光强度 | 第35-37页 |
| 4.2.4 致嗅物质初始浓度 | 第37-38页 |
| 4.2.5 试验水质 | 第38-39页 |
| 4.2.6 pH值 | 第39-41页 |
| 4.2.7 碱度 | 第41-43页 |
| 4.2.8 羟基自由基抑制剂叔丁醇 | 第43-44页 |
| 4.2.9 腐殖酸 | 第44-46页 |
| 4.3 小结 | 第46-47页 |
| 5 VUV/H_2O_2联用工艺对致嗅物质的降解研究 | 第47-57页 |
| 5.1 单独VUV、单独双氧水和两种工艺联用降解比较 | 第47-48页 |
| 5.2 光强对VUV/H_2O_2联用工艺降解致嗅物质的影响 | 第48-49页 |
| 5.3 双氧水浓度对VUV/H_2O_2联用工艺降解致嗅物质的影响 | 第49-50页 |
| 5.4 p H值对VUV/H_2O_2联用工艺降解致嗅物质的影响 | 第50-52页 |
| 5.5 碱度浓度对VUV/H_2O_2联用工艺降解致嗅物质的影响 | 第52-53页 |
| 5.6 叔丁醇浓度对VUV/H_2O_2联用工艺降解致嗅物质的影响 | 第53-54页 |
| 5.7 腐殖酸对VUV/H_2O_2联用工艺降解致嗅物质的影响 | 第54-56页 |
| 5.8 小结 | 第56-57页 |
| 6 紫外光-双氧水高级氧化致嗅物质的氧化副产物分析和电能效率评价 | 第57-63页 |
| 6.1 氧化副产物的形成与分析 | 第57-59页 |
| 6.2 电能效率计算与分析 | 第59-62页 |
| 6.3 小结 | 第62-63页 |
| 7 结论和建议 | 第63-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 硕士学习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