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6页 |
1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2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4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5 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15-16页 |
第1章 “商标性使用”及其类型化 | 第16-29页 |
1.1 “商标性使用”的法律概念 | 第16-25页 |
1.1.1 学理上对“商标性使用”的界定 | 第16-18页 |
1.1.2“商标性使用”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18-21页 |
1.1.3 各国(地区)关于“商标性使用”的规定 | 第21-25页 |
1.2“商标性使用”的类型化 | 第25-29页 |
1.2.1 商标权取得中的“商标性使用” | 第26-27页 |
1.2.2 商标权维持中的“商标性使用” | 第27页 |
1.2.3 商标侵权中的“商标性使用” | 第27-29页 |
第2章 商标权取得中的“商标性使用” | 第29-34页 |
2.1“商标性使用”在商标权取得中的法律地位 | 第29-31页 |
2.1.1“商标性使用”对商标注册取得的影响 | 第29页 |
2.1.2 未注册驰名商标获得保护的实质依据 | 第29-30页 |
2.1.3“有一定影响”的未注册商标存在的前提 | 第30页 |
2.1.4 未注册普通商标对抗恶意抢注的前提 | 第30-31页 |
2.2 商标权取得中对“商标性使用”的要求 | 第31-32页 |
2.2.1 商标注册取得对“商标性使用”的要求 | 第31页 |
2.2.2 商标使用取得对“商标性使用”的要求 | 第31-32页 |
2.3 商标权取得中“商标性使用”:客观判定标准 | 第32-34页 |
2.3.1 注册取得:“在先、持续使用”标准 | 第32页 |
2.3.2 使用取得:“不同程度的来源识别力”标准 | 第32-34页 |
第3章 商标权维持中的“商标性使用” | 第34-42页 |
3.1 “商标性使用”在商标权维持中的法律地位 | 第34-35页 |
3.1.1“商标性使用”:维持商标权的前提 | 第34-35页 |
3.1.2“商标性使用”:对抗撤销制度的关键因素 | 第35页 |
3.2 商标权维持中对“商标性使用”的要求 | 第35-38页 |
3.2.1 必须具有公开性 | 第35-36页 |
3.2.2 必须具有商业性 | 第36页 |
3.2.3 必须具有可控性 | 第36-37页 |
3.2.4 必须具有真实性 | 第37-38页 |
3.3 商标权维持中的“商标性使用”:主观判定标准 | 第38-42页 |
3.3.1 使用主体:商标权利人 | 第38-39页 |
3.3.2 使用对象:以核定范围内的商品或服务为限 | 第39页 |
3.3.3 使用主观状态:真实使用意图 | 第39-42页 |
第4章 商标侵权中的“商标性使用” | 第42-53页 |
4.1 “商标性使用”在商标侵权中的法律地位 | 第42-45页 |
4.1.1 判定商标侵权的前提条件 | 第42-43页 |
4.1.2 影响着商标权的保护范围 | 第43-44页 |
4.1.3 影响商标侵权的损害赔偿 | 第44-45页 |
4.2 对商标侵权中“商标性使用”的要求 | 第45-50页 |
4.2.1 使用主体:非商标权利人 | 第45-46页 |
4.2.2 使用目的:以营利为目的 | 第46页 |
4.2.3 使用对象:以商标权人的权利范围为限 | 第46-48页 |
4.2.4 使用方式:以公众熟知、可感知的方式使用 | 第48-49页 |
4.2.5 使用效果:具有识别来源的可能性 | 第49-50页 |
4.3 商标侵权中“商标性使用”:客观判定标准 | 第50-53页 |
4.3.1 采用“识别来源可能性”标准的合理性 | 第50页 |
4.3.2 判定“商标性使用”要考虑的客观因素 | 第50-52页 |
4.3.3 侵权损害赔偿中的判定标准应更为严格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个人简历 | 第6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