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老庙地区白垩系沉积相及铀富集规律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6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区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地层格架研究 | 第10-11页 |
1.2.2 沉积相研究 | 第11-12页 |
1.2.3 铀矿富集研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4 主要工作量 | 第14-16页 |
1.4.1 资料收集 | 第14-15页 |
1.4.2 地层格架建立 | 第15页 |
1.4.3 沉积相研究 | 第15页 |
1.4.4 铀富集类型及规律研究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区域概况 | 第16-21页 |
2.1 研究区位置 | 第16-17页 |
2.2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7-21页 |
2.2.1 大地构造环境 | 第17-18页 |
2.2.2 构造特征 | 第18-19页 |
2.2.3 测老庙盆地沉积-构造演化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地层结构 | 第21-32页 |
3.1 地层划分 | 第21-24页 |
3.1.1 巴音戈壁组中段和下段界线 | 第22页 |
3.1.2 巴音戈壁组上段和中段界线 | 第22-23页 |
3.1.3 乌兰苏海组和巴音戈壁组界线 | 第23-24页 |
3.2 地层特征 | 第24-32页 |
3.2.1 白垩系地层特征 | 第24-29页 |
3.2.2 沉积环境 | 第29-32页 |
第四章 沉积相研究 | 第32-72页 |
4.1 沉积特征研究 | 第32-43页 |
4.1.1 岩石学特征 | 第32-35页 |
4.1.2 沉积构造特征 | 第35-43页 |
4.2 单井相分析 | 第43-51页 |
4.2.1 测 0-0 井 | 第43-44页 |
4.2.2 测 0-128 井 | 第44-46页 |
4.2.3 测 0-312 井 | 第46-47页 |
4.2.4 测 0-338 井 | 第47-49页 |
4.2.5 测 79-272 井 | 第49-50页 |
4.2.6 测 511-128 井 | 第50-51页 |
4.3 沉积相类型 | 第51-55页 |
4.3.1 冲积扇相 | 第51-53页 |
4.3.2 近岸水下扇相 | 第53-54页 |
4.3.3 辫状河三角洲相 | 第54页 |
4.3.4 湖相 | 第54-55页 |
4.4 物源分析 | 第55-60页 |
4.4.1 巴音戈壁组下段物源 | 第55-58页 |
4.4.2 巴音戈壁组中段物源 | 第58-59页 |
4.4.3 巴音戈壁组上段物源 | 第59-60页 |
4.5 剖面沉积相发育特征 | 第60-64页 |
4.5.1 横二剖面 | 第60-62页 |
4.5.2 纵一剖面 | 第62页 |
4.5.3 纵二剖面 | 第62-63页 |
4.5.4 纵三剖面 | 第63-64页 |
4.6 平面沉积相展布 | 第64-72页 |
4.6.1 巴音戈壁组下段沉积相展布 | 第64-65页 |
4.6.2 巴音戈壁组中段沉积相展布 | 第65-67页 |
4.6.3 巴音戈壁组上段沉积相展布 | 第67-69页 |
4.6.4 乌兰苏海组沉积相展布 | 第69-72页 |
第五章 铀富集研究 | 第72-83页 |
5.1 铀富集类型 | 第72-76页 |
5.1.1 层间氧化带型铀富集条件 | 第72-73页 |
5.1.2 研究区铀富集段条件 | 第73页 |
5.1.3 研究区铀富集类型 | 第73-76页 |
5.2 原生沉积型铀富集模式 | 第76-80页 |
5.2.1 扇间洼地富集模式 | 第76-77页 |
5.2.2 近岸水下扇富集模式 | 第77-80页 |
5.3 铀富集有利区带 | 第80-8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