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证券集团诉讼首席原告制度对我国证券诉讼的借鉴意义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5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2-13页 |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4页 |
·论证思路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文献梳理法 | 第14页 |
·规范分析法 | 第14页 |
·实证分析法 | 第14-15页 |
·比较法方法 | 第15页 |
第二章 证券代表人诉讼在实践中的困惑 | 第15-25页 |
·银广夏虚假陈述案件折射出的问题 | 第15-19页 |
·案件事实 | 第15-17页 |
·法律评析 | 第17-19页 |
·现行法律规定及其存在的弊端 | 第19-25页 |
·我国证券群体诉讼的诉讼代表人制度概述 | 第19-21页 |
·我国群体性诉讼的代表人制度的不足 | 第21-25页 |
第三章 美国证券诉讼首席原告制度 | 第25-37页 |
·首席原告的确立标准 | 第25-29页 |
·首席原告的"先决条件"和"维持条件" | 第26-27页 |
·首席原告的"维持条件" | 第27-29页 |
·首席原告的资格限制 | 第29-31页 |
·原告的资格限制 | 第29-30页 |
·诉讼代理人的资格限制 | 第30-31页 |
·首席原告的确认程序 | 第31-32页 |
·首席原告的退出规则 | 第32-34页 |
·首席原告的权限 | 第34-35页 |
·首席原告的监督 | 第35-37页 |
·确定首席原告和集团律师时的监督 | 第35-36页 |
·集团诉讼和解时对首席原告的监督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我国证券诉讼代表人制度的完善 | 第37-47页 |
·法律完善的选择:代表人诉讼制度的存与废 | 第37-40页 |
·坚持代表人诉讼,排斥集团诉讼首席原告制度 | 第37-38页 |
·引入集团诉讼首席原告制度,取代代表人诉讼 | 第38页 |
·借鉴集团诉讼首席原告制度,改革代表人诉讼 | 第38页 |
·对三种观点的评述 | 第38-40页 |
·我国诉讼代表人确立标准的完善 | 第40-41页 |
·我国诉讼代表人资格限制的完善 | 第41-42页 |
·我国诉讼代表人确认程序的完善 | 第42-43页 |
·我国诉讼代表人退出规则的完善 | 第43-44页 |
·我国诉讼代表人权限的完善 | 第44-45页 |
·我国诉讼代表人监督的完善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51-52页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