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论文--宋:北宋(960~1127年)论文

北宋熙丰时期的两府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6-8页
绪论第8-23页
第一章 神宗与两府第23-34页
 一 求强之神宗第23-27页
 二 君臣之间第27-34页
第二章 熙丰两府所遇之势第34-49页
 一 外患第34-38页
 二 内忧第38-41页
 三 附表第41-49页
第三章 股肱与耳目第49-81页
 第一节 台谏官对两府的监督第49-70页
  (一) 激烈对抗期—反变法派舆论占主导地位第52-59页
  (二) 相对缓和期—中书变法派控制下的舆论导向第59-65页
  (三) “似乎”常轨期—神宗独裁时期的制衡第65-69页
  (四) 督宰执,乞立法第69-70页
 第二节 两府的反监督行为第70-81页
  (一) 借助君权驱逐台谏第71-74页
  (二) 参与台谏官的选任第74-77页
  (三) 为台谏选官立法第77-79页
  (四) 责令分析第79-81页
第四章 熙丰两府内部机构及运作环境第81-185页
 第一节 两府的组织机构与职权行使第83-94页
  (一) 两府(三省枢密院)的治所第83-85页
  (二) 两府的组织机构第85-89页
  (三) 两府共议之体制第89-91页
  (四) 两府对法律条文及历史档案的整理第91-94页
 第二节 中书的属官(吏)第94-119页
  (一) 舍人院第94-100页
  (二) 制敕院第100-111页
  (三) 纷纷易变浮云白——检正官之沉浮第111-119页
 第三节 中书与制置三司条例司及三司第119-125页
 第四节 编修中书条例司第125-129页
  (一) 清中书之务,规范中书职责第125-127页
  (二) 出台制定、修改新法令第127页
  (三) 编修中书条例司的官员第127-129页
  (四) 编修中书条例司的废罢第129页
 第五节 枢密院的属官(吏)及职掌第129-140页
  (一) 枢密院的基本职掌第129-134页
  (二) 枢密院承旨司第134-139页
  (三) 枢密院检详官第139-140页
 第六节 熙宁两府宰执人事更迭第140-176页
  (一) 何去何从第140-143页
  (二) 有志于天下第143-159页
  (三) 重举“异论相搅”旗帜下的两府人事变动第159-176页
 第七节 两府内部环境的总体评价第176-185页
第五章 熙丰两府与经济新政第185-227页
 第一节 两府与青苗法第185-196页
  (一) 两府与青苗法的出台第185-188页
  (二) 两府与青苗法的运行第188-193页
  (三) 两府对青苗法的调整第193-196页
 第二节 两府与免役法第196-207页
  (一) 两府与免役法的出台第196-203页
  (二) 两府与免役法的进程第203-207页
 第三节 两府与均输、市易法第207-218页
  (一) 两府与均输法、市易法的肇始第207-211页
  (二) 两府与市易法进程第211-216页
  (三) 两府对市易法的调整第216-218页
 第四节 两府与农田水利法及重点水利工程第218-221页
 第五节 中书与盐法第221-227页
第六章 熙丰两府与军事新政第227-250页
 第一节 两府对军队编制改革第227-234页
  (一) 禁军第227-229页
  (二) 厢兵第229-231页
  (三) 乡兵第231-234页
 第二节 两府与保甲法第234-244页
  (一) 两府对待保甲法的态度第234-237页
  (二) 两府与保甲法的进程第237-244页
 第三节 两府与保马法第244-250页
  (一) 熙宁初年枢密院对马政的改革第244-247页
  (二) 两府与保马法、户马法第247-250页
第七章 熙丰两府与人事制度改革第250-274页
 第一节 两府与宗室制度改革第250-253页
 第二节 两府对教育、举士及举官制度的调整与变革第253-260页
 第三节 重出官之试第260-262页
 第四节 磨勘、考课及除授第262-265页
 第五节 酌资荫之宜第265-270页
 第六节 人事机构之调整第270-274页
第八章 两府与对外关系的决策——以夏、辽、交趾为例第274-299页
 第一节 两府与对夏关系决策第275-287页
 第二节 两府与对辽关系决策第287-292页
 第三节 两府对交趾关系决策第292-299页
结语第299-305页
主要参考文献书目第305-316页
后记第316-319页

论文共3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短时关联性错误记忆的认知和神经机制研究
下一篇:北宋东京治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