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0.1 问题的缘起与选题依据 | 第10页 |
0.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0.1.2 选题的依据 | 第10页 |
0.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2页 |
0.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0.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0.3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0.3.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0.3.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3-14页 |
0.4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0.4.1 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0.4.2 调查研究法 | 第14-15页 |
0.5 创新点 | 第15-16页 |
1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内涵 | 第16-21页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1.1.1 政策执行 | 第16页 |
1.1.2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 | 第16-17页 |
1.1.3 新能源政策 | 第17-18页 |
1.2 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的内涵 | 第18-21页 |
1.2.1 想化政策 | 第18页 |
1.2.2 目标群体 | 第18页 |
1.2.3 执行机构 | 第18-19页 |
1.2.4 环境因素 | 第19-21页 |
2 L省新能源政策执行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1-27页 |
2.1 新能源政策执行的现状 | 第21-23页 |
2.2 新能源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 | 第23-27页 |
2.2.1 新能源政策内容存在偏差 | 第23-24页 |
2.2.2 政策执行过程中有政策规避现象 | 第24页 |
2.2.3 政策执行者的素质参差不齐 | 第24-25页 |
2.2.4 “东水西光南北风”的部分政策执行效果不明显 | 第25-27页 |
3 L省新能源政策执行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27-35页 |
3.1 新能源政策体系不完整 | 第27-29页 |
3.1.1 新能源政策自身存在缺陷 | 第27页 |
3.1.2 各个领域的配套政策不健全 | 第27-28页 |
3.1.3 政策内部各要素之间关联性不强 | 第28-29页 |
3.2 政策执行机构的执行力不足 | 第29-31页 |
3.2.1 执行机构的设置欠科学 | 第29-30页 |
3.2.2 各部门之间沟通和协调困难 | 第30页 |
3.2.3 政策执行者的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 第30-31页 |
3.3 不同目标群体的利益诉求不同 | 第31-32页 |
3.3.1 传统能源业抵触政策执行以自保 | 第31-32页 |
3.3.2 新能源产业支持相关扶持政策 | 第32页 |
3.4 环境因素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 第32-35页 |
3.4.1 宏观政策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 第32-33页 |
3.4.2 信贷优惠政策和财税政策供给不足 | 第33-34页 |
3.4.3 公众对新能源政策的认知度低 | 第34-35页 |
4 解决L省新能源政策执行问题的对策 | 第35-44页 |
4.1 完善新能源政策体系 | 第35-37页 |
4.1.1 明晰新能源政策内容 | 第35-36页 |
4.1.2 制定各个领域的配套政策 | 第36页 |
4.1.3 加强政策之间的内部联系 | 第36-37页 |
4.2 提高政策执行机构的执行力 | 第37-39页 |
4.2.1 科学设计执行机构 | 第37-38页 |
4.2.2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 第38页 |
4.2.3 提高政策执行人员的专业素质 | 第38-39页 |
4.3 维护目标群体的合理利益诉求 | 第39-40页 |
4.3.1 财政补贴传统能源业使用清洁能源 | 第39-40页 |
4.3.2 政策规范防止新兴产业的政策投机 | 第40页 |
4.4 营造新能源政策的执行环境 | 第40-44页 |
4.4.1 大力推行清洁的社会发展政策 | 第40-41页 |
4.4.2 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和信贷优惠的力度 | 第41-42页 |
4.4.3 通过政策引导公众选择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 | 第42-44页 |
结束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