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绪论 | 第12-16页 |
| 一、基本概念阐释 | 第12页 |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2页 |
| 三、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15-16页 |
| 第一章 湖北地方五七干校创办的背景 | 第16-23页 |
| 一、“文革”全面发动后湖北党政机关被“砸烂” | 第16-18页 |
| 二、“文革”初期湖北尝试走“五·七”道路 | 第18-20页 |
| 三、湖北组织干部办起“毛泽东思想学习班” | 第20-23页 |
| 第二章 湖北地方五七干校在“广大干部下放劳动”发出后创办 | 第23-46页 |
| 一、湖北省革委会五七干校的创办 | 第23-28页 |
| (一)湖北省革委会五七干校的筹建 | 第23-25页 |
| (二)湖北省革委会五七干校的正式开办 | 第25-27页 |
| (三)湖北省五七干校的红卫兵战校 | 第27-28页 |
| 二、武汉市革委会五七干校的创办 | 第28-34页 |
| (一)武汉市革委会五七干校的建立 | 第28-33页 |
| (二)武汉市各区五七干校的创办 | 第33-34页 |
| 三、其他市县五七干校的创办 | 第34-39页 |
| (一)黄石市 | 第34页 |
| (二)黄冈地区 | 第34-35页 |
| (三)孝感地区 | 第35-36页 |
| (四)咸宁地区 | 第36页 |
| (五)荆州地区 | 第36-37页 |
| (六)襄阳地区 | 第37页 |
| (七)郧阳地区 | 第37-38页 |
| (八)宜昌地区 | 第38页 |
| (九)恩施地区 | 第38-39页 |
| 四、“九一三”事件前的政治学习和政治运动 | 第39-43页 |
| (一)政治学习 | 第39-40页 |
| (二)政治运动 | 第40-43页 |
| 五、“九一三”事件前的集体劳动 | 第43-46页 |
| 第三章 湖北地方五七干校在“九一三”后进行大幅度调整 | 第46-58页 |
| 一、开展“批林整风”运动 | 第46-48页 |
| (一)批判林彪集团罪行 | 第46-47页 |
| (二)摒弃林彪的干部教育思想 | 第47-48页 |
| 二、教育对象的调整 | 第48-51页 |
| (一)下放干部纷纷走出干校 | 第48-50页 |
| (二)以轮训在职干部为工作重点 | 第50-51页 |
| 三、湖北地方五七干校增加及与党校合办的新动向 | 第51-54页 |
| (一)湖北地方五七干校数量继续增加 | 第51-52页 |
| (二)湖北地方五七干校数量增加的原因 | 第52-53页 |
| (三)部分干校与党校合办 | 第53-54页 |
| 四、开展“批林批孔”运动 | 第54-55页 |
| 五、开展“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 第55-58页 |
| 第四章 湖北地方五七干校在“文革”后走到穷途末路 | 第58-64页 |
| 一、开展批判“四人帮”运动 | 第58-59页 |
| 二、湖北地方五七干校的地位动摇 | 第59-61页 |
| (一)党校地位提高,干校地位下降 | 第59-60页 |
| (二)湖北地方五七干校已不受欢迎 | 第60-61页 |
| 三、湖北地方五七干校的消亡 | 第61-64页 |
| 第五章 湖北地方五七干校的影响 | 第64-79页 |
| 一、政治上的负面影响 | 第64-65页 |
| 二、经济上的负面影响 | 第65-67页 |
| 三、文化上的负面影响 | 第67-68页 |
| (一)科技上的负面影响 | 第67页 |
| (二)教育上的负面影响 | 第67-68页 |
| 四、对干部的负面影响 | 第68-73页 |
| (一)“左”倾思想和政治运动对干部的负面影响 | 第68-70页 |
| (二)恶劣环境对干部的负面影响 | 第70-72页 |
| (三)高强度劳动对干部的负面影响 | 第72-73页 |
| 五、学习马列原著对提高干部理论水平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 第73-74页 |
| 六、集体生产劳动对干部增加生产知识、增强体质和磨练意志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 第74-76页 |
| (一)集体生产劳动对干部增加生产知识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 第74-76页 |
| (二)集体生产劳动对干部增强体质和磨练意志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 第76页 |
| 七、对密切干群关系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 第76-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107页 |
| 附录 | 第107-120页 |
| 后记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