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4-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国内外研究水平综述 | 第9-10页 |
1.2 在线预警与动态评估系统的主要特点 | 第10页 |
1.3 在线预警与动态评估系统的总体设计思想 | 第10-15页 |
1.3.1 背景描述 | 第10-11页 |
1.3.2 研究目标 | 第11-12页 |
1.3.3 系统软件架构 | 第12-14页 |
1.3.4 系统接口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在线预警与动态评估指标体系 | 第15-31页 |
2.1. 在线预警与动态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 第15页 |
2.2. 设计思想 | 第15页 |
2.3. 分层指标组成 | 第15-16页 |
2.4. 在线预警与动态评估系统指标计算 | 第16-29页 |
2.4.1. 运行状态 | 第16-21页 |
2.4.2. 调节能力 | 第21-26页 |
2.4.3. 抵御风险 | 第26-28页 |
2.4.4. 电网预警 | 第28-29页 |
2.5. 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系统各功能模块设计与技术实施 | 第31-47页 |
3.1. 电压稳定与负荷裕度 | 第31-37页 |
3.1.1. 概述 | 第31页 |
3.1.2. 计算原理 | 第31-34页 |
3.1.3. 技术实施 | 第34-35页 |
3.1.4. 全网负荷裕度计算 | 第35页 |
3.1.5. 区域负荷裕度计算 | 第35-36页 |
3.1.6. 节点电压稳定裕度计算 | 第36页 |
3.1.7. 系统接口 | 第36-37页 |
3.2. 静态安全分析 | 第37-42页 |
3.2.1. 静态安全分析的主要功能 | 第37-38页 |
3.2.2. 静态安全分析相关概念 | 第38页 |
3.2.3. 预想故障 | 第38-39页 |
3.2.4. 扫描过程优化 | 第39-40页 |
3.2.5. 计算处理过程 | 第40页 |
3.2.6. 事故评分值 | 第40-42页 |
3.3. 指标数学模型与雷达图设计 | 第42-46页 |
3.3.1. 线路指标模型 | 第42-46页 |
3.4. 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系统关键支撑技术实施 | 第47-61页 |
4.1. cim模型的导入 | 第47-48页 |
4.2. 实时数据导入 | 第48-52页 |
4.2.1. 数据获取设计 | 第48-49页 |
4.2.2. 量测实时数据同步获取 | 第49-52页 |
4.3. 综合数据平台数据的导入 | 第52-53页 |
4.4. SVG图形的导入 | 第53-58页 |
4.4.1. IEC 61970标准的要求 | 第53-54页 |
4.4.2. SVG图形导入前提条件 | 第54-57页 |
4.4.3. SVG图形导入 | 第57-58页 |
4.5. 通讯代理 | 第58-59页 |
4.5.1. 目的 | 第58-59页 |
4.5.2. 基本原理 | 第59页 |
4.5.3. 实现过程 | 第59页 |
4.6. 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智能可视化界面设计与系统集成 | 第61-81页 |
5.1. 智能可视化界面特点 | 第61页 |
5.2. 界面组成 | 第61-66页 |
5.2.1. 雷达图的设计 | 第62-63页 |
5.2.2. 棒图的设计 | 第63-65页 |
5.2.3. 曲线图的设计 | 第65页 |
5.2.4. 表格的设计 | 第65-66页 |
5.3. 电网运行状态评估 | 第66-70页 |
5.3.1. 客户端设计 | 第67-69页 |
5.3.2. 插件设计 | 第69-70页 |
5.4. 电网运行调节能力评估 | 第70-74页 |
5.4.1. 客户端设计 | 第71-74页 |
5.5. 电网抵御风险能力评估 | 第74-76页 |
5.5.1. 客户端设计 | 第75-76页 |
5.5.2. 插件设计 | 第76页 |
5.6. 通讯接口 | 第76-79页 |
5.6.1. 与PAS服务主程序间的调用接口 | 第76-78页 |
5.6.2. 与assesscomm服务主程序间的调用接口 | 第78页 |
5.6.3. 界面与assessserver服务主程序间的调用接口 | 第78-79页 |
5.7. 小结 | 第79-8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