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全空间瞬变电磁法正演数值模拟及应用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瞬变电磁法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瞬变电磁法正演模拟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2 瞬变电磁法理论基础 | 第18-34页 |
2.1 瞬变电磁法基础理论 | 第18-24页 |
2.1.1 Maxwell方程组 | 第18-22页 |
2.1.2 半空间瞬变电磁理论 | 第22-23页 |
2.1.3 全空间瞬变电磁理论 | 第23-24页 |
2.2 瞬变电磁法的工作原理 | 第24-32页 |
2.2.1 瞬变电磁法的测量装置 | 第25-28页 |
2.2.2 瞬变电磁法工作方法 | 第28-29页 |
2.2.3 瞬变电磁法主要技术参数 | 第29-3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3 隧道瞬变电磁法三维正演模拟 | 第34-62页 |
3.1 ANSYS电磁学有限元法 | 第34-36页 |
3.2 模拟方案及设计 | 第36-41页 |
3.2.1 模拟单元 | 第36-37页 |
3.2.2 模拟设计 | 第37-41页 |
3.2.3 模拟方案 | 第41页 |
3.3 隧道三维数值模拟电磁响应分析 | 第41-59页 |
3.3.1 无不良地质体的电磁响应 | 第41-43页 |
3.3.2 典型不良地质体的电磁响应 | 第43-47页 |
3.3.3 不同条件下的不良地质体电磁响应 | 第47-52页 |
3.3.4 不良地质体的含水量的电磁响应 | 第52-54页 |
3.3.5 围岩空间存在多处不良地质体的电磁响应 | 第54-55页 |
3.3.6 掌子面后方低阻体影响下的电磁响应 | 第55-5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9-62页 |
4 米仓山隧道瞬变电磁法超前地质预报应用 | 第62-84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62-63页 |
4.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63-66页 |
4.2.1 地形地貌 | 第63页 |
4.2.2 气象条件 | 第63页 |
4.2.3 地层岩性 | 第63-65页 |
4.2.4 地质构造 | 第65页 |
4.2.5 水文地质 | 第65-66页 |
4.3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 第66-68页 |
4.3.1 岩溶 | 第66-67页 |
4.3.2 集中涌水 | 第67-68页 |
4.3.3 塌方 | 第68页 |
4.4 瞬变电磁法超前地质预报 | 第68-83页 |
4.4.1 探测仪器 | 第68-69页 |
4.4.2 探测方法 | 第69页 |
4.4.3 含水不良地质体探测实例 | 第69-74页 |
4.4.4 金属体影响下的探测实例 | 第74-80页 |
4.4.5 掌子面后方岩溶体影响的探测实例 | 第80-8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5 工程措施 | 第84-92页 |
5.1 工程处治原则 | 第84页 |
5.2 工程处治措施 | 第84-91页 |
5.2.1 富水断层、裂隙破碎带的处治措施 | 第84-88页 |
5.2.2 岩溶发育段的处治措施 | 第88-9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2-94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92-93页 |
6.2 展望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附录 | 第100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题目 | 第100页 |
B. 作者在校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专利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