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新型脱氮菌株的固定化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致谢第8-13页
第一章 前言第13-24页
    1.1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的概述第15-21页
        1.1.1 概念第15页
        1.1.2 分类第15-17页
        1.1.3 固定化载体第17-19页
        1.1.4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在含氮废水处理方面的研究现状第19-20页
        1.1.5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在含氮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前景第20-21页
    1.2 生物脱氮的原理第21-22页
        1.2.1 硝化作用第21-22页
        1.2.2 反硝化作用第22页
    1.3 课题来源、内容、意义和菌株来源第22-24页
        1.3.1 课题来源第22页
        1.3.2 课题的主要内容第22-23页
        1.3.3 课题的研究意义第23页
        1.3.4 菌株来源第23-24页
第二章 组合菌株固定化载体的选择第24-33页
    2.1 材料第24-25页
        2.1.1 试剂第24-25页
        2.1.2 仪器第25页
        2.1.3 培养基第25页
        2.1.4 菌株第25页
    2.2 方法第25-27页
    2.3 结果第27-31页
        2.3.1 包埋剂的选择第27-28页
        2.3.2 交联剂的选择第28-29页
        2.3.3 包埋剂PVA的浓度对固定化小球质量的影响第29-30页
        2.3.4 添加剂SA的浓度对固定化小球质量的影响第30-31页
    2.4 讨论第31-32页
    2.5 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组合菌株固定化条件的研究第33-43页
    3.1 材料第33页
        3.1.1 试剂与仪器第33页
        3.1.2 培养基第33页
        3.1.3 菌株第33页
    3.2 方法第33-35页
    3.3 结果第35-42页
        3.3.1 PVA浓度对组合菌株固定化小球脱氮的影响第35-36页
        3.3.2 包菌量对组合菌株固定化小球脱氮的影响第36-37页
        3.3.3 交联时间对组合菌株固定化小球脱氮的影响第37-38页
        3.3.4 SA的百分含量对组合菌株固定化小球脱氮的影响第38-39页
        3.3.5 固定化条件的优化第39-42页
    3.4 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固定化组合菌株脱氮条件的研究第43-50页
    4.1 材料第43页
        4.1.1 试剂与仪器第43页
        4.1.2 培养基第43页
        4.1.3 菌株第43页
    4.2 方法第43-44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44-49页
        4.3.1 固定化小球(不含菌)对组合菌株生长的影响第44-45页
        4.3.2 固定化菌株与游离菌株脱氮效果的比较第45-46页
        4.3.3 pH值对固定化菌株脱氮效果的影响第46-47页
        4.3.4 温度对固定化菌株脱氮效果的影响第47-48页
        4.3.5 初始氮浓度对固定化菌株脱氮效果的影响第48-49页
    4.4 小结第49-50页
第五章 固定化组合菌株实际应用的效果评价第50-54页
    5.1 材料第50页
        5.1.1 试剂与仪器第50页
        5.1.2 培养基第50页
        5.1.3 菌株第50页
        5.1.4 污水水样来源第50页
    5.2 方法第50-51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51-53页
        5.3.1 固定化小球的保存试验第51-52页
        5.3.2 固定化菌株处理实际污水的效果第52-53页
    5.4 小结第53-5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4-56页
    6.1 结论第54页
    6.2 展望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株同时降解壬基酚和双酚A菌的分离鉴定和降解特性研究
下一篇:我国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