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导言 | 第13-20页 |
第一章 司法能动主义的理论源流与宪政困境 | 第20-59页 |
第一节 司法能动主义的含义 | 第20-35页 |
一、司法能动主义的各种界定方式 | 第20-27页 |
二、司法能动主义的概念 | 第27-35页 |
第二节 司法能动主义的理论源流 | 第35-46页 |
一、人民意志论 | 第36-38页 |
二、法律实用主义——对原意论的批判和反思 | 第38-43页 |
三、自由和个体正义的维护——对民主政治的修正 | 第43-46页 |
第三节 司法能动主义的宪政困境 | 第46-54页 |
一、法官自我因素的困扰 | 第46-49页 |
二、三权分立原则的限制 | 第49-52页 |
三、司法能动的"反多数主义难题" | 第52-54页 |
第四节 能动还是克制:一场尚未结束的争论 | 第54-59页 |
一、争论之一——民主有多重要 | 第55-57页 |
二、争论之二——法官是否值得信赖 | 第57-58页 |
三、争论之三——是否违背三权分立原则 | 第58-59页 |
第二章 西方主要国家司法能动的表现 | 第59-94页 |
第一节 美国司法能动的主要表现 | 第59-68页 |
一、美国司法能动主义的历史发展 | 第60-66页 |
二、美国司法能动主义的评析与总结 | 第66-68页 |
第二节 英国司法能动的主要表现 | 第68-78页 |
一、从普通法精神到有限的司法审查——英国司法能动的一种传统解读 | 第69-73页 |
二、二十世纪英国司法能动的新体现 | 第73-76页 |
三、英国司法改革与英国司法能动的发展 | 第76-78页 |
第三节 德国司法能动的主要表现 | 第78-87页 |
一、理性主义、成文法传统与大陆法系法官的基本使命 | 第78-81页 |
二、社会法学派的"活法"理念——德国司法能动主义的思想渊源 | 第81-82页 |
三、德国司法能动的主要体现 | 第82-85页 |
四、限制性能动——德国司法能动的主要特点 | 第85-87页 |
第四节 法国司法能动的主要表现 | 第87-94页 |
一、何谓法国宪政体制中的"司法权" | 第87-88页 |
二、普通司法法院能动性的主要体现 | 第88-92页 |
三、行政法院的"能动" | 第92-94页 |
第三章 能动司法在中国的展开 | 第94-127页 |
第一节 能动司法的提出及实践 | 第94-103页 |
一、何谓能动司法 | 第94-98页 |
二、中国能动司法的实践与探索 | 第98-103页 |
第二节 能动司法产生的背景解读 | 第103-119页 |
一、能动司法的古代法背景 | 第104-107页 |
二、能动司法的政治背景 | 第107-112页 |
三、能动司法的社会背景 | 第112-114页 |
四、能动司法的制度背景 | 第114-117页 |
五、能动司法的国际背景 | 第117-119页 |
第三节 中国能动司法的特性——兼对中、西司法能动的比较分析 | 第119-127页 |
一、中国能动司法的特性 | 第119-122页 |
二、中西司法能动的比较分析 | 第122-127页 |
第四章 中国能动司法的证立与反思 | 第127-159页 |
第一节 能动司法的正当性论证 | 第127-148页 |
一、能动司法的法规范分析——对能动司法形式合法性的论证 | 第130-137页 |
二、能动司法的法哲学审视 | 第137-145页 |
三、能动司法的宪政评判 | 第145-148页 |
第二节 对中国能动司法的几点反思 | 第148-159页 |
一、能动司法与法治传统的对立 | 第148-153页 |
二、能动司法与司法独立的紧张关系 | 第153-154页 |
三、能动司法对司法权国家权力属性的侵蚀 | 第154-155页 |
四、能动司法对司法权性质的违背 | 第155-157页 |
五、能动司法与司法权基本功能的背离 | 第157-159页 |
第五章 从"能动司法"到"司法能动"——对中国司法权能动的发展与展望 | 第159-200页 |
第一节 中国语境下对司法能动的争论 | 第159-173页 |
一、中国语境下几种主要的司法能动观 | 第160-167页 |
二、对诸种司法能动观的评析 | 第167-171页 |
三、"能动司法"和"司法能动"——表述的差异还是性质的不同 | 第171-173页 |
第二节 发展司法能动的路径选择 | 第173-188页 |
一、司法能动是否可能:实现司法能动的条件与困扰 | 第174-178页 |
二、该从何种角度发展中国的司法能动 | 第178-188页 |
第三节 中国司法能动的基本要求与制度构想 | 第188-200页 |
一、中国司法能动的基本要求 | 第189-195页 |
二、中国司法能动制度构建的几点设想 | 第195-20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0-20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09-211页 |
后记 | 第2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