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小说论文--新体小说论文

“文革少年”叙事研究--以余华、苏童和毕飞宇为例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0-16页
    第一节 选题源起与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第10-13页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具体说明第13-16页
第一章 余华第16-45页
    第一节 从海盐开始的人生第16-24页
        一、出生与童年第16-18页
        二、华家有子初长成第18-22页
        三、中学与阅读和写作的开始第22-23页
        四、成长的无序与漫长第23-24页
    第二节 《夏季台风》、《在细雨中呼喊》和《兄弟(上)》第24-37页
        一、大而无当的“英雄梦”:《夏季台风》第24-27页
        二、“弃绝”的心灵孤岛:《在细雨中呼喊》第27-32页
        三、“文革少年”的心灵绿洲:《兄弟(上)》第32-37页
    第三节 写出一个国家的“疼痛”第37-45页
        一、“一个人的记忆决定了他的写作方向”第37-41页
        二、“一个记忆回来了”第41-45页
第二章 苏童第45-71页
    第一节 苏州城北老街上的少年时光第45-53页
        一、一条老街上开始的人生第45-47页
        二、九岁的病榻和幻想的开始第47-49页
        三、少年心事和生活撷趣第49-52页
        四、“六十年代,两张标签”:历史和生活第52-53页
    第二节 奔跑在“香椿树街”上的“少年”第53-66页
        一、少年第54-59页
        二、少女第59-60页
        三、工具第60-63页
        四、“河”与“岸”第63-66页
    第三节 走出的记忆,走不出的“南方”第66-71页
        一、苏童与“香椿树街”少年第66-68页
        二、书写回忆,“我无家可归”第68-71页
第三章 毕飞宇第71-98页
    第一节 苏北少年“堂吉诃德”第71-79页
        一、从“杨家庄”至“陆王村”第71-72页
        二、苏北少年的“衣、食、住、行、玩”第72-75页
        三、诗意的生活与合谋的反叛第75-78页
        四、两个维度统一的少年经验第78-79页
    第二节 从《那个男孩是我》到《玉米》第79-91页
        一、《那个男孩是我》第79-81页
        二、《写字》第81-83页
        三、《我的妹妹小青》第83-85页
        四、《地球上的王家庄》第85-87页
        五、《玉米》第87-91页
    第三节 地球上的“王家庄”第91-98页
        一、“王家庄”:历史与日常并存的空间第91-94页
        二、“关系”:毕飞宇小说中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第94-98页
结论第98-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09页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109-110页
附录第110-112页
致谢第112-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清代辰关与沅水流域商品流通研究
下一篇:剧本《双庙纪事》及创作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