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引言 | 第9-18页 |
·研究背景 | 第9-13页 |
·野生动物栖息地变化的研究 | 第9-10页 |
·RS、GIS 技术与野生动物栖息地变化研究 | 第10-13页 |
·关于黑颈鹤的研究 | 第13-17页 |
·黑颈鹤生物学特征 | 第13-14页 |
·黑颈鹤的地理分布 | 第14-16页 |
·越冬黑颈鹤栖息地现状 | 第16-17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8-25页 |
·地理位置 | 第18-19页 |
·地质地貌 | 第19-20页 |
·气候特征 | 第20页 |
·水文状况 | 第20-21页 |
·土壤概况 | 第21-22页 |
·植被和陆栖脊椎动物 | 第22-24页 |
·植被 | 第22页 |
·维管束植物 | 第22-23页 |
·陆栖脊椎动物 | 第23-24页 |
·社会经济 | 第24-25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5-38页 |
·黑颈鹤的数量及其栖息地变化的调查 | 第25-27页 |
·查阅和对照有关资料 | 第25页 |
·实地考察 | 第25页 |
·访问调查 | 第25-27页 |
·土地利用变化的遥感解析 | 第27-35页 |
·遥感图象处理流程 | 第27页 |
·影像处理 | 第27页 |
·几何校正 | 第27-29页 |
·遥感图象最佳波段选择 | 第29-32页 |
·掩膜处理与保护区影像图制作 | 第32页 |
·分类系统建立 | 第32-34页 |
·影像解译及分类后处理 | 第34-35页 |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指标 | 第35页 |
·黑颈鹤可利用食物的研究方法 | 第35-38页 |
·样方布置 | 第35-36页 |
·调查方式 | 第36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6-38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8-61页 |
·黑颈鹤的数量变化 | 第38-40页 |
·文献记录的黑颈鹤数量及其分布 | 第38页 |
·调查期间获悉的黑颈鹤数量 | 第38-40页 |
·土地利用变化 | 第40-49页 |
·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特征 | 第40-47页 |
·土地利用的时空转换 | 第47-48页 |
·土地利用动态度及趋势状态指数分析 | 第48-49页 |
·土地利用变化对越冬黑颈鹤的影响 | 第49-56页 |
·大桥片区 | 第49-52页 |
·长海片区 | 第52-56页 |
·主要栖息地内黑颈鹤可利用的食物 | 第56-61页 |
·植物性食物居多并主要储存在土壤中 | 第58-59页 |
·不同栖息地类型的食物储存量差异明显 | 第59-60页 |
·不同栖息地储存食物的可利用性有较大差异 | 第60-61页 |
5 讨论与结论 | 第61-65页 |
·黑颈鹤栖息地的土地利用变化 | 第61-62页 |
·土地利用变化对越冬黑颈鹤的影响 | 第62-63页 |
·栖息地内黑颈鹤觅食对人类有相当的依赖性 | 第63-65页 |
附录 | 第65-72页 |
附录 1:云南会泽国家级黑颈鹤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生境调查表 | 第65-67页 |
附录 2:会泽黑颈鹤自然保护区 1992 年-2006 年土地利用类型 | 第67-69页 |
附录 3:会泽黑颈鹤自然保护区黑颈鹤栖息地变化 | 第69-71页 |
附录 4:会泽黑颈鹤自然保护区计划恢复湿地区域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