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关切、救弊与融通--唐初史家的文学实践与其实现价值发覆

中文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引言第15-25页
    一、本论题的研究价值第15-19页
    二、本论题目前的研究概况第19-23页
    三、本论题的研究思路第23页
    四、本论题相关概念的界定第23-25页
第一章 史家的文运关切与责任担当第25-30页
    1.1 标櫫雅正:裴氏《雕虫论》的救弊意旨第25-26页
    1.2 复古与整饬:苏绰的改良举措第26-27页
    1.3 黜华去伪:李谔奏疏的文运关怀第27-28页
    1.4 激浊扬清:王通理论的深切用意第28-30页
第二章 唐初史书修撰动因与救弊主题第30-43页
    2.1 唐初史书修撰动因和设馆修史的文化特征第31-37页
        2.1.1 唐初史书的修撰背景第31-36页
        2.1.2 唐初史馆修史的文化特征第36-37页
    2.2 唐前文学救弊举措第37-43页
        2.2.1 《文心雕龙》祖述经典的文学宗旨第37-39页
        2.2.2 《颜氏家训》融南贯北的文学指向第39-41页
        2.2.3 救弊策略及其功效评述第41-43页
第三章 唐初史家的文学素养与文学实践第43-56页
    3.1 史家发挥作用之平台——弘文馆设置沿革第43-45页
    3.2 贞观君臣的诗文创作概况第45-50页
        3.2.1 唐太宗的文学创新实践第46页
        3.2.2 唐初史家的文学成就第46-50页
    3.3 唐初类书编纂对史臣文学观的影响第50-52页
    3.4 谏臣身份下的文学关照第52-56页
        3.4.1 唐初君臣的善纳善谏第53-54页
        3.4.2 史臣的谏诤意识对其文学观的影响第54-56页
第四章 唐初史家的文学理念第56-70页
    4.1 唐初史家的文学整合第56-58页
    4.2 唐初史家的文学旨归第58-70页
        4.2.1 通识之见第59-62页
        4.2.2 通达之变第62-67页
        4.2.3 通变之衡第67-70页
第五章 唐初史家文学观的集成表述——刘知几的文史观第70-74页
    5.1 融通平允的文学理念第70-72页
    5.2 求真致用的文史精神第72-74页
结语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7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位成果第79-80页
致谢第80-82页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第82-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元音遗响》研究
下一篇:论李健吾对新文学建设的思考与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