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2页 |
1.4 本章总结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与研究现状概述 | 第13-25页 |
2.1 D2D通信方式以及相关的技术简介 | 第13-19页 |
2.1.1 D2D通信方式概述 | 第13-17页 |
2.1.2 D2D综述 | 第17-19页 |
2.2 D2D设备发现方式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2.2.1 D2D设备发现问题概述 | 第19-20页 |
2.2.2 D2D设备发现技术实现手段研究 | 第20-22页 |
2.3 人类移动性行为特征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2.3.1 人类移动性研究现状概述 | 第22-24页 |
2.4 本章总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基于真实数据集的社会化属性与相关性研究 | 第25-35页 |
3.1 网络中的社会化属性及其对D2D设备发现技术的影响 | 第25页 |
3.2 数据集介绍 | 第25-26页 |
3.3 连接次数和节点个数变化分析 | 第26-29页 |
3.4 连接时长分布 | 第29-31页 |
3.5 历史连接信息的相关性分析 | 第31-34页 |
3.5.1 相关性分析的概念 | 第31页 |
3.5.2 皮尔逊相关系数 | 第31-32页 |
3.5.3 MIT数据集和InfoCom06数据集中历史连接信息相关性分析 | 第32-34页 |
3.6 本章总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基于人类移动性特征的D2D设备发现技术研究 | 第35-55页 |
4.1 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35-37页 |
4.1.1 基于静态拓扑的D2D设备发现方案 | 第35页 |
4.1.2 基于位置信息的D2D设备发现方案 | 第35-36页 |
4.1.3 现有方案问题分析 | 第36-37页 |
4.2 基于人类移动性特征的D2D设备发现技术方案 | 第37-44页 |
4.2.1 优化目标和限定条件 | 第37-41页 |
4.2.2 非固定时间片划分 | 第41-42页 |
4.2.3 连接次数和节点个数预测方法 | 第42-44页 |
4.3 实验设计 | 第44-45页 |
4.3.1 实验环境 | 第44页 |
4.3.2 实验步骤 | 第44-45页 |
4.4 实验结果与对比分析 | 第45-54页 |
4.4.1 设备发现丢失率性能结果 | 第45-49页 |
4.4.2 固定划分时间片与非固定划分时间片性能结果对比 | 第49-51页 |
4.4.3 预测性能分析 | 第51-54页 |
4.5 本章总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5-59页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55-56页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56-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