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微信朋友圈社交的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问题 | 第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2.1 自我呈现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2.2 微信朋友圈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2.3 研究创新点 | 第15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1 问卷调查法 | 第15页 |
1.3.2 数据分析法 | 第15页 |
1.4 相关概念和理论 | 第15-20页 |
1.4.1 自我呈现概念 | 第15-16页 |
1.4.2 自我呈现动机与功能 | 第16-18页 |
1.4.3 自我监控理论 | 第18页 |
1.4.4 大五人格特质 | 第18-20页 |
第2章 大学生微信及朋友圈使用现状调查 | 第20-30页 |
2.1 研究过程 | 第20-22页 |
2.1.1 问卷选取和设计 | 第20页 |
2.1.2 研究对象选取 | 第20-21页 |
2.1.3 问卷实施和回收 | 第21-22页 |
2.1.4 信度与效度 | 第22页 |
2.2 大学生微信的使用现状 | 第22-24页 |
2.2.1 大学生微信使用年限平均超过三年 | 第22-23页 |
2.2.2 大学生微信好友主要来源于已知社交圈 | 第23-24页 |
2.3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现状 | 第24-30页 |
2.3.1 微信朋友圈使用:时间长、更新快 | 第24-25页 |
2.3.2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内容图文结合、生活化 | 第25-30页 |
第3章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分析 | 第30-36页 |
3.1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现状 | 第30-35页 |
3.1.1 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自我意识明显 | 第30页 |
3.1.2 朋友圈内容发布影响大学生焦虑情绪 | 第30-31页 |
3.1.3 大学生朋友圈社交性强、互动频繁 | 第31-32页 |
3.1.4 大学生朋友圈评论源于社交关系亲疏 | 第32-33页 |
3.1.5 大学生朋友圈表演性强 | 第33-34页 |
3.1.6 大学社朋友圈身份认同感明显 | 第34-35页 |
3.2 大学生朋友圈自我呈现分析 | 第35-36页 |
第4章 自我呈现与人格特质相关性 | 第36-42页 |
4.1 Pearson相关系数和量表使用 | 第36-37页 |
4.2 自我呈现与人格特质相关性 | 第37-42页 |
4.2.1 外向性人格特质对应中庸的自我呈现 | 第37-38页 |
4.2.2 情绪稳定性对应积极主动的自我呈现 | 第38-39页 |
4.2.3 开放性对应积极主动的自我呈现 | 第39-40页 |
4.2.4 宜人性对应隐瞒伪装的自我呈现 | 第40页 |
4.2.5 尽责性对应隐瞒伪装的自我呈现 | 第40-42页 |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 第42-47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2-45页 |
5.1.1 大学生朋友圈使用度、忠诚度高 | 第42页 |
5.1.2 大学生朋友圈私密性与开放性并存 | 第42-43页 |
5.1.3 大学生朋友圈“表演性”强 | 第43页 |
5.1.4 大学生朋友圈群体归属感明显 | 第43页 |
5.1.5 大学生朋友圈自我呈现伪装与真实并存 | 第43-44页 |
5.1.6 大学生朋友圈自我呈现与人格特质正向显著相关 | 第44-45页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5-47页 |
附录 | 第47-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