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善意取得制度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7-8页 |
| 第一部分 善意取得制度的法律界定 | 第8-27页 |
| 一、性质 | 第8-9页 |
| 二、依据 | 第9-13页 |
| 三、适用范围 | 第13-15页 |
| 四、构成要件 | 第15-25页 |
| (一) 主体要件 | 第16页 |
| (二) 客体要件 | 第16-20页 |
| (三) 主观要件 | 第20-22页 |
| (四) 客观要件 | 第22-25页 |
| 五、法律效力 | 第25-27页 |
| 第二部分 善意取得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 第27-35页 |
| 一、罗马法、日耳曼法与起源 | 第27-28页 |
| 二、近现代两大法系的发展 | 第28-31页 |
| (一) 大陆法系善意取得制度的发展 | 第28-30页 |
| (二) 英美法系善意取得制度的发展 | 第30-31页 |
| 三、我国善意取得制度的发展 | 第31-35页 |
| (一) 新中国成立前善意取得制度的发展 | 第31-32页 |
| (二) 新中国成立后善意取得制度的发展 | 第32-35页 |
| 第三部分 对我国善意取得制度立法的思考 | 第35-43页 |
| 一、我国善意取得制度立法的必要性 | 第35页 |
| 二、我国善意取得制度立法的现状 | 第35-38页 |
| 三、对我国善意取得制度立法的建议 | 第38-43页 |
| 余论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7-48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