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前言 | 第8-11页 | 
| 上篇:“新史氏”史学理论背景下的传记作品 | 第11-32页 | 
| 一、“新史氏”对传记本质的看法 | 第12-16页 | 
| 1、传记的本质属性 | 第12-13页 | 
| 2、对传统传记体的批评 | 第13-14页 | 
| 3、“以传代史”的思考 | 第14-16页 | 
| 二、“新史氏”对传记目的的论述 | 第16-22页 | 
| 1、实录 | 第17-20页 | 
| 2、资鉴 | 第20-22页 | 
| 三、“新史氏”对传记人物的选择 | 第22-25页 | 
| 1、有争议的人物 | 第23-24页 | 
| 2、关系重要的人物 | 第24-25页 | 
| 3、当世人物 | 第25页 | 
| 四、“新史氏”传记写作的特色 | 第25-32页 | 
| 1、时势+事功的结构 | 第25-28页 | 
| 2、夹叙夹论的风格 | 第28-29页 | 
| 3、比较衬托的方法 | 第29-32页 | 
| 下篇:“新民子”启蒙思想影响下的传记作品 | 第32-46页 | 
| 一、“新民子”对传记启蒙价值的认识 | 第33-36页 | 
| 1、“国民不可不崇拜英雄” | 第34-35页 | 
| 2、“国民失其崇拜英雄之性” | 第35页 | 
| 3、“拨潜阐幽”——“后起者之责” | 第35-36页 | 
| 二、“新民子”对传记启蒙价值的思考 | 第36-39页 | 
| 1、教化 | 第36-37页 | 
| 2、激励 | 第37-39页 | 
| 三、“新民子”对传记主人公的认识 | 第39-41页 | 
| 1、可光国史者 | 第39-40页 | 
| 2、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家 | 第40-41页 | 
| 四、“新民子”传记写作的特色 | 第41-46页 | 
| 1、传主人格的凸现 | 第41-42页 | 
| 2、“新文体”的语言 | 第42-46页 | 
| 结语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后记 | 第49-50页 | 
| 附:本人在读期间发表科研论文、论著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