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词表 | 第9-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18页 |
第2章 LncRNA-SRA 促进导丝损伤诱导的血管内膜增生 | 第18-28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3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18-20页 |
2.2.1.1 实验动物 | 第18页 |
2.2.1.2 实验仪器 | 第18-19页 |
2.2.1.3 主要试剂 | 第19-20页 |
2.2.2 方法 | 第20-23页 |
2.2.2.1 小鼠股动脉导丝损伤模型的建立及lncRNA-SRA腺病毒感染 | 第20-21页 |
2.2.2.2 尾静脉注射 | 第21页 |
2.2.2.3 小鼠股动脉取材 | 第21-22页 |
2.2.2.4 苏木精-伊红 (HE) 染色 | 第22页 |
2.2.2.5 免疫组织化学 | 第22-23页 |
2.3 结果 | 第23-26页 |
2.3.1 小鼠股动脉导丝损伤模型的构建 | 第23页 |
2.3.2 导丝损伤诱导血管内膜的增生 | 第23-24页 |
2.3.3 小鼠 lncRNA-SRA 腺病毒的成功包装 | 第24-25页 |
2.3.4 LncRNA-SRA体内高表达对小鼠股动脉内膜新生的影响2 | 第25页 |
2.3.5 LncRNA-SRA体内高表达对小鼠股动脉组织ki67表达的影响 | 第25-26页 |
2.4 讨论 | 第26-27页 |
2.5 结论 | 第27-28页 |
第3章 LncRNA-SRA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 | 第28-44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28-37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28-30页 |
3.2.1.1 实验细胞 | 第28页 |
3.2.1.2 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3.2.1.3 主要试剂 | 第29-30页 |
3.2.2 方法 | 第30-37页 |
3.2.2.1 细胞复苏 | 第30-31页 |
3.2.2.2 细胞传代 | 第31页 |
3.2.2.3 细胞冻存 | 第31页 |
3.2.2.4 TRIZOL法提取RNA | 第31-32页 |
3.2.2.5 RNA质量检测 | 第32页 |
3.2.2.6 c DNA合成 | 第32页 |
3.2.2.7 实时定量PCR | 第32-33页 |
3.2.2.8 MTS法 | 第33-34页 |
3.2.2.9 EdU增殖实验 | 第34-35页 |
3.2.2.10 划痕实验 | 第35页 |
3.2.2.11 蛋白提取 | 第35页 |
3.2.2.12 蛋白浓度测定 | 第35-36页 |
3.2.2.13 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 | 第36页 |
3.2.2.14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 第36-37页 |
3.3 结果 | 第37-43页 |
3.3.1 稳定过表达 lnc RNA-SRA 的 VSMC 细胞株的验证 | 第37-38页 |
3.3.2 过表达lncRNA-SRA对VSMC细胞活力和增殖能力的影响 | 第38-40页 |
3.3.3 Lnc RNA-SRA 对 VSMC 细胞活力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 第40页 |
3.3.4 过表达 lnc RNA-SRA 对 VSMC 细胞体外迁移能力的影响 | 第40-42页 |
3.3.5 Lnc RNA-SRA 对 VSMC 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on cellnuclear antigen,PCNA)和周期相关蛋白 Cyclin D1 表达的影响 | 第42-43页 |
3.4 讨论 | 第43页 |
3.5 结论 | 第43-44页 |
第4章 Lnc RNA-SRA 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机制 | 第44-52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44-45页 |
4.2.1.1 实验仪器 | 第44-45页 |
4.2.1.2 主要试剂 | 第45页 |
4.2.2 方法 | 第45-46页 |
4.2.2.1 Western blot | 第45-46页 |
4.3 结果 | 第46-51页 |
4.3.1 SRA1与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46-47页 |
4.3.2 LncRNA-SRA 对 MEK-ERK-CREB 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 第47-48页 |
4.3.3 U0126 作用下 lnc RNA-SRA 对 VSMC 增殖的影响 | 第48-50页 |
4.3.4 U0126作用下MEK/ERK/CREB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 第50-51页 |
4.4 讨论 | 第51页 |
4.5 结论 | 第51-52页 |
全文总结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文献综述 | 第56-78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