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机械制造工艺论文

复杂产品制造过程中轮廓控制方法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9页
    1.1 选题背景第9-11页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第11-12页
        1.2.1 研究意义第11页
        1.2.2 研究目的第11-12页
    1.3 研究综述第12-16页
        1.3.1 线性轮廓控制方法研究综述第12-13页
        1.3.2 非线性轮廓控制方法研究综述第13-15页
        1.3.3 相关性轮廓控制方法研究综述第15-16页
    1.4 论文结构和研究内容第16-17页
    1.5 研究创新之处第17-19页
第二章 轮廓控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第19-37页
    2.1 轮廓控制图的基本理论第19-26页
        2.1.1 控制图的基本原理第19-24页
        2.1.2 控制图的统计意义第24-25页
        2.1.3 轮廓控制基本理论第25-26页
    2.2 线性轮廓控制方法第26-28页
    2.3 非线性轮廓控制方法第28-32页
        2.3.1 基于模型参数的轮廓控制图第28-31页
        2.3.2 基于差异度量的轮廓控制图第31-32页
    2.4 相关性轮廓控制方法第32-36页
        2.4.1 内部相关性轮廓控制图第32-34页
        2.4.2 自相关轮廓控制图第34-36页
    2.5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基于差异度量的非线性轮廓控制图第37-59页
    3.1 线轮廓度误差第37-41页
        3.1.1 线轮廓度误差的定义第37-38页
        3.1.2 线轮廓度误差的评定第38-39页
        3.1.3 线轮廓度误差的分离与补偿第39-41页
    3.2 基于差异度量的联合控制图第41-43页
        3.2.1 线轮廓度误差评定的基本假设第41页
        3.2.2 基于线轮廓度误差的联合控制图第41-43页
    3.3 F&P 联合控制图的设计第43-45页
        3.3.1 控制限的确定第43页
        3.3.2 分配因数 的选择第43-44页
        3.3.3 距离d ti的计算第44-45页
        3.3.4 xt i和nt 的选取第45页
    3.4 联合控制图的实施第45-46页
        3.4.1 联合控制图的实施步骤第45-46页
        3.4.2 过程调整原则第46页
    3.5 性能比较研究第46-53页
        3.5.1 仅有参数误差时检测性能比较( r 1)第48-50页
        3.5.2 仅有形状误差时检测性能比较( r 0 )第50-52页
        3.5.3 两种误差同时存在时检测性能比较( 0 r 1)第52-53页
    3.6 叶片加工过程应用研究第53-57页
        3.6.1 叶片加工过程简介第53-55页
        3.6.2 F&P 联合控制图应用分析第55-57页
    3.7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四章 内部相关性线性轮廓控制方法第59-77页
    4.1 内部相关性线性轮廓模型第59-63页
        4.1.1 高斯过程模型第59-61页
        4.1.2 内部相关性线性轮廓模型第61页
        4.1.3 受控轮廓模型参数估计第61-63页
    4.2 内部相关性线性轮廓联合控制图第63-64页
        4.2.1 线性部分—T 2控制图第63页
        4.2.2 相关关系部分—MMR 控制图第63-64页
    4.3 轮廓控制性能比较研究第64-71页
        4.3.1 线性部分变化检测性能比较第66-68页
        4.3.2 内部相关性变化检测性能比较第68-71页
    4.4 应用分析研究第71-73页
    4.5 本章小结第73-77页
第五章 线性轮廓的定向控制方法第77-93页
    5.1 形状变化的线性轮廓模型第77-80页
        5.1.1 常见形状变化类型第77-78页
        5.1.2 基于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的线性轮廓模型第78-80页
    5.2 线性轮廓定向控制方法第80-83页
        5.2.1 LR 控制图第80-81页
        5.2.2 F 控制图第81-82页
        5.2.3 ST 控制图第82-83页
    5.3 控制图检测性能研究第83-90页
        5.3.1 线性轮廓定向控制图比较研究第84-88页
        5.3.2 与非定向控制图比较研究第88-90页
    5.4 本章小结第90-93页
第六章 角度变量线性轮廓控制方法第93-101页
    6.1 基于角度变量的线性轮廓模型第93-94页
        6.1.1 角度变量线性回归模型第93-94页
        6.1.2 模型参数估计第94页
    6.2 角度线性轮廓控制方法第94-97页
        6.2.1 第二阶段 FC控制图第94-96页
        6.2.2 第一阶段控制方法第96-97页
    6.3 FC控制图性能研究第97-100页
    6.4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01-103页
    7.1 论文工作总结第101-102页
    7.2 研究展望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11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11-113页
致谢第113-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铸造玻璃陶瓷精度及全瓷冠边缘适合性的研究
下一篇:RGS16和p38MAPK对大鼠胶质瘤C6细胞细胞周期和凋亡影响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