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 第6-9页 |
1 引 言 | 第9-18页 |
1.1 植物基因工程研究进展简论 | 第9-11页 |
1.2 草莓转基因受体系统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2.1 草莓转基因受体组织培养系统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2.2 草莓遗传转化研究 | 第14-15页 |
1.3 白藜芦醇基因的功能特性及其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3.1 白藜芦醇(trans-resveratrol)的来源、分布 | 第15页 |
1.3.2 白藜芦醇化学结构 | 第15页 |
1.3.3 白藜芦醇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5-16页 |
1.3.4 白藜芦醇的生理功能 | 第16页 |
1.3.5 Resveratrol synthase 的遗传转化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17-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8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8-20页 |
2.1.1 植物试材 | 第18页 |
2.1.2 植物培养条件 | 第18页 |
2.1.3 菌株与质粒 | 第18页 |
2.1.4 培养基 | 第18-20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0-28页 |
2.2.1 草莓离体再生部分试验方法 | 第20-21页 |
2.2.2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与工程菌EHA105的获得 | 第21-25页 |
2.2.3 遗传转化系统的研究 | 第25-27页 |
2.2.4 抗性植株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 第27-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8页 |
3.1 草莓离体再生体系的研究 | 第28-32页 |
3.1.1 叶片及叶柄的再生生长动态 | 第28页 |
3.1.2 TDZ外源激素及其组合激素种类对草莓再生的影响 | 第28-29页 |
3.1.3 基本培养基对再生的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 | 第29-30页 |
3.1.4 不同草莓品种在同一激素组合条件下再生情况 | 第30页 |
3.1.5 AgNO3 对植株再生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3.1.6 光照强度和暗培养对再生的影响 | 第31页 |
3.1.7 草莓组织培养苗生根和移栽 | 第31页 |
3.1.8 叶片褐化与再生苗玻璃化的解决 | 第31-32页 |
3.2 植物表达载体pC2PRS的构建过程 | 第32-34页 |
3.2.1 回收目的片段 | 第32页 |
3.2.2 连接 | 第32-34页 |
3.2.3 重组质粒转化后的鉴定 | 第34页 |
3.3 遗传转化体系初步研究结果 | 第34-37页 |
3.3.1 kan选择压的确定 | 第34-35页 |
3.3.2 抑制菌抗生素浓度对不定芽分化的影响及选用浓度的确定 | 第35页 |
3.3.3 共培养时间的确定标准 | 第35-36页 |
3.3.4 侵染的时间对转化频率的影响 | 第36页 |
3.3.5 选择方法和选择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6 不同外植体浸染结果比较 | 第37页 |
3.4 转基因草莓抗性植株的获得及PCR鉴定 | 第37-38页 |
4 讨论 | 第38-40页 |
5 结论 | 第40-41页 |
附 录 | 第4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致 谢 | 第50-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