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水锤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1 水锤计算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水锤防护措施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水锤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2页 |
1.3.1 稳态分析系统的建立 | 第19页 |
1.3.2 全特性曲线库与阀门阻力特性曲线库的建立 | 第19页 |
1.3.3 水力过渡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19-20页 |
1.3.4 水力过渡过程防护措施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20页 |
1.3.5 实现计算结果的可视化及对各类办公软件的交互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供水工程稳态运行数学模型 | 第22-30页 |
2.1 稳态运行概述 | 第22页 |
2.2 稳态运行数学模型 | 第22-30页 |
2.2.1 水泵基本特性曲线 | 第22页 |
2.2.2 泵站管路特性曲线 | 第22-23页 |
2.2.4 并联水泵求解数学模型 | 第23-30页 |
第三章 供水泵站工程水锤数值模拟研究 | 第30-42页 |
3.1 水锤概述 | 第30-31页 |
3.2 水锤计算数学模型 | 第31-35页 |
3.2.1 水锤计算基本方程 | 第31-32页 |
3.2.2 特征线法计算水锤 | 第32-35页 |
3.3 水泵边界条件数学模型 | 第35-37页 |
3.3.1 初始条件 | 第35页 |
3.3.2 水泵边界条件(无阀防护) | 第35-37页 |
3.4 影响水锤计算的重要参数 | 第37-42页 |
3.4.1 水锤波速 | 第37-39页 |
3.4.2 机组转动惯量 | 第39-40页 |
3.4.3 水泵全特性曲线数据 | 第40-41页 |
3.4.4 摩阻系数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水锤防护措施及其边界条件 | 第42-52页 |
4.1 工程类防护措施 | 第42-43页 |
4.1.1 管线合理布置 | 第42页 |
4.1.2 增设调压塔 | 第42-43页 |
4.2 非工程类防护措施 | 第43-45页 |
4.2.1 水锤消除器防护 | 第43页 |
4.2.2 空气罐 | 第43页 |
4.2.3 液控缓闭止回阀 | 第43-44页 |
4.2.4 进排气阀防护 | 第44页 |
4.2.5 金属爆破膜片 | 第44页 |
4.2.6 增加惯性飞轮 | 第44-45页 |
4.3 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的比选 | 第45页 |
4.4 防护措施数学模型 | 第45-52页 |
4.4.1 两阶段液控止回阀关闭数学模型 | 第45-47页 |
4.4.2 进排气阀数学模型 | 第47-52页 |
第五章 “水锤计算机分析系统 2015”软件开发 | 第52-84页 |
5.1 编程语言及匹配软件选择 | 第52-54页 |
5.1.1 开发环境及编程语言选择 | 第52-53页 |
5.1.2 数据库选择 | 第53页 |
5.1.3 Visual Basic 数据库开发技术 | 第53-54页 |
5.2 “水锤计算机分析系统 2015”系统设计 | 第54-65页 |
5.2.1 系统需求分析 | 第54-55页 |
5.2.2 系统目标及功能分析 | 第55-56页 |
5.2.3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第56-57页 |
5.2.4 系统主要模块计算流程图 | 第57-65页 |
5.3 “水锤计算机分析系统 2015”界面展示及功能介绍 | 第65-84页 |
5.3.1 “水锤计算机分析系统 2015”计算步骤 | 第65页 |
5.3.2 “水锤计算机分析系统 2015”功能介绍 | 第65-84页 |
第六章 “水锤计算机分析系统 2015”在乡宁供水工程中的应用 | 第84-100页 |
6.1 乡宁供水工程概况 | 第84-85页 |
6.1.1 工程概况 | 第84页 |
6.1.2 供水工程输水管线布置 | 第84-85页 |
6.2 寿阳供水工程水锤数值模拟主要技术参数 | 第85-87页 |
6.2.1 供水泵站设计参数 | 第85-86页 |
6.2.3 供水工程水锤数值模拟的主要内容及工况 | 第86-87页 |
6.3 乡宁供水工程数值模拟及计算结果分析 | 第87-100页 |
6.3.1 泵站稳态运行计算 | 第87-89页 |
6.3.2 泵站水力过渡过程数值模拟 | 第89-10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4页 |
7.1 结论 | 第100-101页 |
7.2 展望 | 第101-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0页 |
致谢 | 第110-11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112-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