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1页 |
1.1 徽文化的研究 | 第9-12页 |
1.1.1 徽文化的概念 | 第9-10页 |
1.1.2 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 第10-11页 |
1.1.3 徽文化的风格精髓和特点 | 第11-12页 |
1.1.4 徽文化的主要内容 | 第12页 |
1.2 乡村规划的研究 | 第12-21页 |
1.2.1 乡村规划的基本概念 | 第12-13页 |
1.2.2 国内外乡村规划相关理论研究 | 第13-16页 |
1.2.3 国内外乡村规划建设实践 | 第16-21页 |
2 引言 | 第21-26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21-22页 |
2.1.1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全面推进为重塑乡村文化提供关键契机 | 第21页 |
2.1.2 文化传承是解决当前乡村规划面临的诸多问题重要途径 | 第21-22页 |
2.1.3 安徽“美好乡村”建设成为传承徽文化重要助力 | 第22页 |
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2.2.1 研究目的 | 第22-23页 |
2.2.2 研究意义 | 第23页 |
2.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3-25页 |
2.3.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2.3.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2.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3 皖南地区乡村建设中徽文化传承的问题及成因 | 第26-30页 |
3.1 皖南地区乡村建设中徽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 | 第26-28页 |
3.1.1 徽文化的物质文化遭到破坏 | 第26-27页 |
3.1.2 徽文化的非物质文化渐行渐远 | 第27页 |
3.1.3 徽文化传承内容狭隘且渠道狭窄 | 第27页 |
3.1.4 徽文化的传承方式缺乏科学性探索 | 第27页 |
3.1.5 徽文化的传承途径没有得到规划的有效保障 | 第27-28页 |
3.2 皖南地区乡村中徽文化传承问题形成的原因 | 第28-30页 |
3.2.1 乡村规划建设模式缺少文化特色 | 第28页 |
3.2.2 外来文化入侵导致的审美异化 | 第28页 |
3.2.3 人口流动带来的本土文化丢失 | 第28-29页 |
3.2.4 现代技术对传统生存方式的冲击 | 第29-30页 |
4 徽州传统村落中的文化要素及其影响分析 | 第30-49页 |
4.1 传统村落中的文化要素构成 | 第30-31页 |
4.1.1 自然思想 | 第30页 |
4.1.2 风水理念 | 第30页 |
4.1.3 宗法制度 | 第30-31页 |
4.1.4 土地制度 | 第31页 |
4.1.5 风俗习惯 | 第31页 |
4.2 徽文化中自然思想对徽州传统村落的影响 | 第31-34页 |
4.2.1 集约式的村落和建筑格局 | 第32页 |
4.2.2 具有地域特色的村落布局形态 | 第32-33页 |
4.2.3 乡土材料广泛应用于村庄建设 | 第33-34页 |
4.3 徽文化中风水理念对徽州传统村落的影响 | 第34-39页 |
4.3.1 村址山水环境的选择与修正 | 第34-36页 |
4.3.2 水口空间的重点营造 | 第36-37页 |
4.3.3 徽州建筑中的风水特征 | 第37-39页 |
4.4 徽文化中宗法制度对徽州传统村落的影响 | 第39-44页 |
4.4.1 宗法礼制建筑的兴盛 | 第40页 |
4.4.2 村落整体空间的秩序结构 | 第40-42页 |
4.4.3 街巷形态的秩序结构 | 第42-43页 |
4.4.4 建筑空间的秩序结构 | 第43-44页 |
4.5 徽文化中土地制度对徽州传统村落的影响 | 第44页 |
4.5.1 聚落规模保持稳定 | 第44页 |
4.5.2 甬道式宅居团的出现 | 第44页 |
4.6 徽文化中风俗习惯对徽州传统村落的影响 | 第44-49页 |
4.6.1 满足不同民俗活动需求的广场空间 | 第44-46页 |
4.6.2 富有民俗生活气息的街巷空间 | 第46-49页 |
5 基于徽文化传承的乡村规划设计方法 | 第49-66页 |
5.1 规划选址 | 第49-51页 |
5.1.1 选择生态的自然环境 | 第49页 |
5.1.2 借鉴科学的风水选址理念 | 第49-51页 |
5.2 总体布局 | 第51-53页 |
5.2.1 集约化的乡村建设思想 | 第51页 |
5.2.2 地域化的乡村布局形态 | 第51-52页 |
5.2.3 秩序化的乡村空间结构 | 第52页 |
5.2.4 布局中乡村风水形态的修正 | 第52-53页 |
5.3 道路系统规划 | 第53-54页 |
5.3.1 明确道路等级构成 | 第53页 |
5.3.2 重视道路的风水形态 | 第53-54页 |
5.4 公共空间规划 | 第54-56页 |
5.4.1 广场空间的民俗化设计 | 第54页 |
5.4.2 街巷空间的生活化设计 | 第54-56页 |
5.5 水景观规划 | 第56-61页 |
5.5.1 完善水系形态 | 第56-57页 |
5.5.2 营造水口空间 | 第57-59页 |
5.5.3 营建民俗水街模式 | 第59-61页 |
5.6 绿化景观规划 | 第61-63页 |
5.6.1 乡土树种的选择 | 第61页 |
5.6.2 分散的绿地布局形式 | 第61-62页 |
5.6.3 自然式的植物配置形式 | 第62-63页 |
5.7 建筑设计 | 第63-66页 |
5.7.1 建筑的平面布局 | 第63页 |
5.7.2 建筑造型与细部设计 | 第63-64页 |
5.7.3 建筑材质运用 | 第64-66页 |
6 规划设计实践——新安源村村庄规划与设计 | 第66-78页 |
6.1 新安源村的基本情况概述 | 第66页 |
6.2 村址地形格局分析 | 第66-67页 |
6.2.1 地形风貌特色 | 第66-67页 |
6.2.2 地形的风水格局分析 | 第67页 |
6.3 基于徽文化传承的村庄规划思路和目标 | 第67-69页 |
6.3.1 规划思路 | 第67-68页 |
6.3.2 规划目标 | 第68-69页 |
6.4 传承徽文化规划方法的村庄规划设计表达 | 第69-78页 |
6.4.1 总体布局结构 | 第69-70页 |
6.4.2 功能分区 | 第70-71页 |
6.4.3 道路系统规划 | 第71-72页 |
6.4.4 公共空间规划 | 第72-74页 |
6.4.5 水景观规划 | 第74-76页 |
6.4.6 绿化景观规划 | 第76-77页 |
6.4.7 建筑设计引导 | 第77-78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78-79页 |
7.1 结论 | 第78页 |
7.2 讨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作者简介 | 第83-84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科研成果清单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