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英文缩写一览表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相关概念 | 第13-14页 |
1.1.1 肝衰竭 | 第13页 |
1.1.2 血浆置换 | 第13-14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2.1 肝衰竭患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病因复杂,病死率高,单纯内科治疗效果不佳 | 第14页 |
1.2.2 血浆置换是目前国内最常用的一种人工肝技术,适用于各种重型肝炎,并取得了显著疗效 | 第14-15页 |
1.2.3 肝衰竭患者行血浆置换治疗前首先要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 | 第15-16页 |
1.3 血浆置换血管通路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1 直接外周静脉-静脉穿刺法不适宜用于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治疗 | 第16-17页 |
1.3.2 动-静脉穿刺法是肝衰竭患者安全的血管通路选择 | 第17页 |
1.3.3 股静脉置管法与颈内静脉置管法在血浆置换中普遍应用 | 第17-18页 |
1.3.3.1 股静脉导管留置时间较短,感染发生率高,在临床的使用率逐渐降低 | 第17-18页 |
1.3.3.2 颈内静脉置管法是血液净化患者的首选血管通路 | 第18页 |
1.3.4 动静脉内瘘与半永久中心静脉导管是肝衰竭合并肾衰竭患者的最佳血管通路 | 第18-19页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9-21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1-24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2.1.1 纳入标准 | 第21页 |
2.1.2 排除标准 | 第21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2.2.1 血浆置换治疗方法 | 第22页 |
2.2.2 调查与观察指标 | 第22-23页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23-24页 |
第3章 结果 | 第24-30页 |
3.1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生化、凝血指标对比 | 第24-25页 |
3.2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主要监测指标对比 | 第25-26页 |
3.3 两组患者血浆置换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 第26页 |
3.4 两组患者血管通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 第26-27页 |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凝血指标对比 | 第27-28页 |
3.6 两组患者血浆置换相关临床症状对比 | 第28页 |
3.7 两组患者的临床转归情况对比 | 第28-29页 |
3.8 两组患者建立血管通路所需费用比较 | 第29-30页 |
第4章 讨论 | 第30-37页 |
4.1 肝衰竭患者血浆置换治疗时血管通路的选择优先次序 | 第30-31页 |
4.2 导管组治疗时的主要监测指标较穿刺组更为安全、稳定 | 第31-32页 |
4.3 两组患者血浆置换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与血管通路的选择无关 | 第32页 |
4.4 两组患者血管通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不同 | 第32-33页 |
4.5 两种血管通路均能达到有效治疗效果、获得较高临床好转率 | 第33页 |
4.6 两种血管通路行血浆置换治疗均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 第33-34页 |
4.7 动-静脉穿刺组治疗所需费用较颈内静脉导管组低廉 | 第34页 |
4.8 两种血管通路的护理对策 | 第34-35页 |
4.8.1 提高护士穿刺成功率可以有效降低动-静脉穿刺法并发症发生率 | 第34页 |
4.8.2 重视导管维护、加强患者健康宣教,可以有效降低导管并发症发生率 | 第34-35页 |
4.9 血浆置换相关不良反应护理对策 | 第35页 |
4.10 两种血管通路相关不良反应护理对策 | 第35-36页 |
4.11 本研究的不足及研究展望 | 第36-37页 |
第5章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4页 |
附录 | 第44-50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