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4-5页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4-1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6-20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0-54页 |
2.1 阿尔茨海默病(AD)概述 | 第20-31页 |
2.1.1 AD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21-27页 |
2.1.2 AD临床表现及诊断与治疗 | 第27-30页 |
2.1.3 AD的病程和预后 | 第30-31页 |
2.2 细胞自噬的调控机制及研究进展 | 第31-43页 |
2.2.1 自噬的分类 | 第31-32页 |
2.2.2 自噬溶酶体形成的基本过程 | 第32-35页 |
2.2.3 自噬的激活与抑制 | 第35页 |
2.2.4 自噬的功能 | 第35-36页 |
2.2.5 自噬的核心分子机制 | 第36-37页 |
2.2.6 参与调控自噬的信号通路 | 第37-42页 |
2.2.7 自噬与凋亡对细胞生存的调节 | 第42-43页 |
2.2.8 结语 | 第43页 |
2.3 细胞自噬在 AD 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第43-49页 |
2.3.1 自噬在 AD 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第43-45页 |
2.3.2 自噬与 Aβ的产生和清除 | 第45-46页 |
2.3.3 Tau蛋白与细胞自噬的相关性 | 第46-47页 |
2.3.4 早老素蛋白 1(PS 1)与自噬的相关性 | 第47-48页 |
2.3.5 mTOR信号通路与 AD 的相关性 | 第48页 |
2.3.6 AMPK信号通路与 AD 的相关性 | 第48-49页 |
2.4 依达拉奉作用机制的研究 | 第49-54页 |
2.4.1 依达拉奉清除自由基机制 | 第49-51页 |
2.4.2 依达拉奉的神经保护作用 | 第51-54页 |
第3章 依达拉奉对 AD 样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 第54-7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8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54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54-58页 |
3.2 结果 | 第58-69页 |
3.2.1 MTT检测细胞活力 | 第58-61页 |
3.2.2 流式检测细胞凋亡 | 第61-62页 |
3.2.3 流式检测细胞 ROS 水平 | 第62-64页 |
3.2.4 MDC染色检测自噬泡 | 第64-66页 |
3.2.5 LC3免疫组化 | 第66-67页 |
3.2.6 MDC/PI 染色检测自噬与凋亡之间的相关性 | 第67页 |
3.2.7 WB 检测细胞自噬相关标记物 | 第67-69页 |
3.3 讨论 | 第69-73页 |
3.3.1 AD样神经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 | 第69-70页 |
3.3.2 依达拉奉对 AD 样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70-71页 |
3.3.3 依达拉奉抑制 AD 样细胞氧化性损伤和凋亡 | 第71页 |
3.3.4 依达拉奉阻滞 Aβ诱导的自噬性细胞死亡 | 第71-72页 |
3.3.5 依达拉奉阻断 Aβ诱导的 AMPK 通路活化 | 第72-73页 |
3.4 结论 | 第73-74页 |
3.4.1 依达拉奉的神经保护作用 | 第73页 |
3.4.2 依达拉奉对 AD 样神经损伤中细胞自噬的影响 | 第73页 |
3.4.3 依达拉奉对 AD 样神经损伤中 AMPK 通路活化的影响 | 第73-74页 |
第4章 LC3 沉默对 AD 样细胞损伤中有关自噬活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第74-8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74-78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74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74-78页 |
4.2 结果 | 第78-84页 |
4.2.1 MTT检测细胞活力 | 第78-79页 |
4.2.2 MDC检测细胞自噬泡 | 第79-82页 |
4.2.3 Western Blot 检测细胞自噬标记物 | 第82-84页 |
4.3 讨论 | 第84-86页 |
4.3.1 siRNA沉默 LC3 表达 | 第84页 |
4.3.2 LC3沉默对 AD 样神经细胞损伤的影响 | 第84-85页 |
4.3.3 LC3沉默对 AMPK 通路的影响 | 第85-86页 |
4.3.4 自噬与 AMPK 通路的相关性 | 第86页 |
4.4 结论 | 第86-88页 |
4.4.1 LC3沉默对 Aβ诱导神经损伤的影响 | 第86-87页 |
4.4.2 LC3沉默对 AMPK 通路的影响 | 第87-88页 |
第5章 依达拉奉对 AD 样细胞损伤中 AMPK 活化作用的影响及作用的有关研究(1)——AMPK激动剂 PHENFORMIN | 第88-10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88-91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88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88-91页 |
5.2 结果 | 第91-98页 |
5.2.1 MTT检测细胞活力 | 第91-93页 |
5.2.2 MDC检测细胞自噬泡 | 第93-96页 |
5.2.3 WB检测细胞自噬标记物 | 第96-98页 |
5.3 讨论 | 第98-101页 |
5.3.1 Phenformin对正常及 AD 模型中细胞活力的影响 | 第98-100页 |
5.3.2 Phenformin对细胞自噬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5.4 结论 | 第101-102页 |
5.4.1 Phenformin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 第101页 |
5.4.2 Phenformin对细胞自噬的影响 | 第101页 |
5.4.3 Phenformin联合依达拉奉的作用 | 第101-102页 |
第6章 依达拉奉对 AD 样细胞损伤中 AMPK 活化作用的影响及作用的有关研究(2)——AMPK抑制剂 COMPOUND C | 第102-117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102-105页 |
6.1.1 实验材料 | 第102页 |
6.1.2 实验方法 | 第102-105页 |
6.2 结果 | 第105-113页 |
6.2.1 MTT检测细胞活力 | 第105-109页 |
6.2.2 MDC检测细胞自噬泡 | 第109-112页 |
6.2.3 Western Blot 检测细胞自噬标记物 | 第112-113页 |
6.3 讨论 | 第113-116页 |
6.3.1 Compound C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6.3.2 Compound C的神经保护作用 | 第114-115页 |
6.3.3 Compound C对细胞自噬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6.4 结论 | 第116-117页 |
6.4.1 Compound C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 第116页 |
6.4.2 Compound C对细胞自噬的影响 | 第116页 |
6.4.3 Compound C联合依达拉奉的神经保护作用 | 第116-117页 |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17-119页 |
7.1 AD 模型中自噬性神经细胞损伤 | 第117页 |
7.2 依达拉奉对 AD 样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117页 |
7.3 依达拉奉神经保护作用机制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41页 |
附图 | 第141-151页 |
图 3.2.4 MDC 染色检测自噬泡: | 第141-142页 |
图 3.2.5 LC3 免疫组化: | 第142-143页 |
图 3.2.6 MDC/PI 染色检测自噬与凋亡之间的相关性细胞: | 第143-151页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51-152页 |
致谢 | 第152-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