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3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 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1.2.1 功能复合模式 | 第11页 |
1.2.2 大型居住片区 | 第11-12页 |
1.2.3 大型居住片区的公共空间 | 第12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内容界定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5 论文结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功能复合模式与居住片区公共空间理论 | 第16-28页 |
2.1 城市功能复合与功能分区模式在历史上的交替发展 | 第16-19页 |
2.1.1 上古时期简单的功能分区模式 | 第16-17页 |
2.1.2 中古时期自发的功能复合模式 | 第17页 |
2.1.3 自发功能复合模式在工业化时代的问题 | 第17-18页 |
2.1.4 现代城市功能分区理论产生 | 第18页 |
2.1.5 城市功能复合模式的重现 | 第18-19页 |
2.2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中的功能复合模式理论 | 第19-23页 |
2.2.1 二战后至1970年代前的功能复合理论 | 第19-20页 |
2.2.1.1 简.雅各布斯的多样性城市理论 | 第19页 |
2.2.1.2 约翰.波特曼的协调单元理论 | 第19-20页 |
2.2.1.3 C.亚历山大的网络城市理论 | 第20页 |
2.2.2 紧凑城市:1970年后欧洲的功能复合理论与实践 | 第20-21页 |
2.2.3 城市复兴:1970年后英国的功能复合理论与实践 | 第21页 |
2.2.4 新城市主义:1970年后美国的功能复合理论与实践 | 第21-22页 |
2.2.5 复合城市:1970年后日本的功能复合理论与实践 | 第22-23页 |
2.3 对我国城市居住片区公共空间的基本认识 | 第23-28页 |
2.3.1 城市是有机的复合体 | 第23页 |
2.3.2 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 第23-24页 |
2.3.2.1 城市空间——城市公共空间的前提 | 第23页 |
2.3.2.2 城市公共空间 | 第23-24页 |
2.3.3 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因素 | 第24-26页 |
2.3.3.1 城市居民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 | 第24页 |
2.3.3.2 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组成 | 第24-26页 |
2.3.4 我国城市居住片区公共空间基本形态 | 第26-28页 |
2.3.4.1 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历史演变 | 第26页 |
2.3.4.2 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基本形态 | 第26-27页 |
2.3.4.3 多元化的居住片区公共空间形态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大型居住片区公共功能空间设计要求 | 第28-36页 |
3.1 大型居住片区模式基本情况 | 第28页 |
3.2 居民对居住片区公共功能空间的基本需求 | 第28-29页 |
3.2.1 居住片区居民对公共空间的普遍需求 | 第28-29页 |
3.2.2 不同居民群体对居住片区公共功能空间的特殊需求 | 第29页 |
3.3 大型居住片区复合功能的服务目标和设计原则 | 第29-30页 |
3.4 分析大型居住片区公共空间设计的操作手段 | 第30-36页 |
3.4.1 片区范围的划定 | 第31页 |
3.4.2 公共空间的具体讨论范畴 | 第31页 |
3.4.3 功能复合空间的分析模型参照 | 第31-32页 |
3.4.4 大型居住片区功能复合空间具体分析方法 | 第32-36页 |
第四章 功能复合大型居住片区公共空间实例分析 | 第36-64页 |
4.1 北京天通苑片区 | 第36-44页 |
4.1.1 基本情况 | 第36-37页 |
4.1.2 片区交通情况 | 第37页 |
4.1.3 街区及功能区块情况 | 第37-38页 |
4.1.4 功能单位分布 | 第38-42页 |
4.1.5 节点分析 | 第42-43页 |
4.1.6 小结 | 第43-44页 |
4.2 深圳华侨城片区 | 第44-54页 |
4.2.1 基本情况 | 第44-45页 |
4.2.2 片区交通情况 | 第45-46页 |
4.2.3 街区及功能区块情况 | 第46页 |
4.2.4 功能单位分布 | 第46-52页 |
4.2.5 节点分析 | 第52-53页 |
4.2.6 小结 | 第53-54页 |
4.3 良渚文化村 | 第54-64页 |
4.3.1 基本情况 | 第54-55页 |
4.3.2 片区交通情况 | 第55页 |
4.3.3 街区及功能区块情况 | 第55页 |
4.3.4 功能单位分布 | 第55-59页 |
4.3.5 节点分析 | 第59-61页 |
4.3.5.1 玉鸟流苏 | 第59-60页 |
4.3.5.2 春漫里 | 第60-61页 |
4.3.6 小结 | 第61-64页 |
第五章 结论:大型居住片区功能复合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 第64-86页 |
5.1 大型居住片区公共功能空间基本配比 | 第64-68页 |
5.1.1 片区功能地块面积配比 | 第64-65页 |
5.1.2 片区基本类型功能单位数量配比 | 第65-68页 |
5.2 大型居住片区的街区划分 | 第68-71页 |
5.2.1 片区路网分布 | 第68-70页 |
5.2.2 片区街区内功能区块划分 | 第70-71页 |
5.3 大型居住片区公共功能空间的选址和定位 | 第71-78页 |
5.3.1 功能地块基本选址定位 | 第71-73页 |
5.3.2 功能单位具体分布情况功能 | 第73-78页 |
5.4 大型居住片区公共空间的多维度复合 | 第78-82页 |
5.4.1 水平维度复合 | 第79-80页 |
5.4.2 垂直维度复合 | 第80页 |
5.4.3 共享维度复合 | 第80-81页 |
5.4.4 时间维度复合 | 第81-82页 |
5.4.5 小结 | 第82页 |
5.5 大型居住片区功能复合设计的多样性 | 第82-84页 |
5.6 结语 | 第84-86页 |
5.6.1 结论综述 | 第84页 |
5.6.2 思考与建议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作者简介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