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1.3.1. 新媒体 | 第13-14页 |
1.3.2. 新生代农民工 | 第14-15页 |
1.3.3. 思想政治教育 | 第15页 |
1.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5-20页 |
1.4.1. 国内研究述评 | 第15-18页 |
1.4.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1.5. 研究方案 | 第20-22页 |
1.5.1.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0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5.3.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1.5.4. 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2. 新生代农民工特点及其新媒体使用的现状分析 | 第22-31页 |
2.1. 调查方案及样本选择 | 第22页 |
2.2. 新生代农民工特点 | 第22-24页 |
2.2.1. 价值观念求新,权利意识增强 | 第22-23页 |
2.2.2. 受教育水平提高,职业规划渐明晰 | 第23-24页 |
2.2.3. 婚恋问题较严峻,心理问题困扰多 | 第24页 |
2.3. 新生代农民工新媒体使用的现状 | 第24-31页 |
2.3.1. 广泛使用但缺乏深度利用 | 第24-26页 |
2.3.2. 能够理性辨别真假信息 | 第26-27页 |
2.3.3. 适应快节奏的网络生活 | 第27-29页 |
2.3.4. 接触“微阅读”者越来越多 | 第29-31页 |
3. 新媒体对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 第31-39页 |
3.1. 积极影响 | 第31-35页 |
3.1.1. 促进了职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接 | 第31-32页 |
3.1.2. 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 第32-33页 |
3.1.3. 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 第33-34页 |
3.1.4. 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 第34-35页 |
3.2. 消极影响 | 第35-39页 |
3.2.1. 教育主体的主体权威性受到挑战 | 第35-36页 |
3.2.2. 教育内容的“把关人”作用被弱化 | 第36-37页 |
3.2.3. 新生代农民工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 | 第37-39页 |
4. 新媒体时代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 第39-46页 |
4.1. 教育主体对新媒体的利用率较低 | 第39-40页 |
4.2. 教育内容的供求方式出现转变 | 第40-42页 |
4.3. 主流教育环境薄弱 | 第42-45页 |
4.4. 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媒介素养偏低 | 第45-46页 |
5. 新媒体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 | 第46-56页 |
5.1. 创新教育理念,给予关爱帮扶 | 第46-47页 |
5.2. 明确教育目的,重视新媒体使用 | 第47-48页 |
5.3. 优化教育环境,营造“软”、“硬”氛围 | 第48-50页 |
5.3.1. “软环境”的潜移默化 | 第48-49页 |
5.3.2. “硬环境”的外在约束 | 第49-50页 |
5.4. 丰富教育内容,提升综合素质 | 第50-52页 |
5.4.1. 核心价值观教育 | 第50-51页 |
5.4.2. 心理健康教育 | 第51-52页 |
5.4.3. 继续教育 | 第52页 |
5.5. 加强教育管理,构建“五位一体”管理模式 | 第52-55页 |
5.5.1. 信息管理 | 第53页 |
5.5.2. 培训管理 | 第53-54页 |
5.5.3. 评价管理 | 第54页 |
5.5.4. 监督管理 | 第54-55页 |
5.5.5. 队伍管理 | 第55页 |
5.6. 完善自我教育,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自我发展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录 | 第63-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