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4-5页 |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引言 | 第16-18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8-41页 |
| 2.1 科学传播理论研究 | 第18-23页 |
| 2.2 《大公报》发展梗概 | 第23-30页 |
| 2.2.1 英敛之时期(1902.06-1916.09) | 第24-26页 |
| 2.2.2 王郅隆时期(1916.09-1925.11) | 第26-27页 |
| 2.2.3 新记公司时期(1926.09-1949.06) | 第27-29页 |
| 2.2.4 新中国《大公报》发展时期(1949.09-1966) | 第29-30页 |
| 2.3 《大公报》副刊发展梗概 | 第30-33页 |
| 2.3.1 《大公报》副刊概况 | 第30-33页 |
| 2.3.2 新记《大公报》副刊的发展特点 | 第33页 |
| 2.4 中国大陆研究概况 | 第33-38页 |
| 2.5 台湾地区研究概况 | 第38-40页 |
| 2.6 小结 | 第40-41页 |
| 3 论文选题 | 第41-44页 |
| 3.1 研究意义 | 第41页 |
| 3.2 研究内容 | 第41-42页 |
| 3.3 研究方法 | 第42页 |
| 3.4 创新点 | 第42-44页 |
| 4 新记《大公报》领导群体 | 第44-50页 |
| 4.1 趋同的人生阅历 | 第44-47页 |
| 4.1.1 出资人吴鼎昌 | 第44-45页 |
| 4.1.2 当家人胡政之 | 第45-46页 |
| 4.1.3 主笔张季鸾 | 第46页 |
| 4.1.4 继承者王芸生 | 第46-47页 |
| 4.2 共同的事业追求 | 第47-48页 |
| 4.3 相同的精神特质 | 第48-50页 |
| 5 新记《大公报》科学类副刊概况 | 第50-65页 |
| 5.1 缘起 | 第51-54页 |
| 5.2 办刊宗旨 | 第54-56页 |
| 5.3 读者定位 | 第56-59页 |
| 5.4 科学类副刊的类别、数量和版面 | 第59-64页 |
| 5.4.1 科学类副刊类别 | 第59页 |
| 5.4.2 科学类副刊的数量和版面 | 第59-64页 |
| 5.5 小结 | 第64-65页 |
| 6 《科学周刊》《科学副刊》的撰稿群体 | 第65-96页 |
| 6.1 《科学周刊》《科学副刊》的主编 | 第65-74页 |
| 6.1.1 夏坚白 | 第65-72页 |
| 6.1.2 雷孝实 | 第72-74页 |
| 6.2 编辑队伍 | 第74-79页 |
| 6.3 撰稿科学家代表简介 | 第79-96页 |
| 6.3.1 严济慈 | 第79-85页 |
| 6.3.2 李书田 | 第85-89页 |
| 6.3.3 秉志 | 第89-93页 |
| 6.3.4 刘咸 | 第93-95页 |
| 6.3.5 小结 | 第95-96页 |
| 7 《科学周刊》《科学副刊》的传播内容 | 第96-136页 |
| 7.1 发表文章概况 | 第96-100页 |
| 7.1.1 第一时期(1929.01.09-1930.05.28) | 第96-97页 |
| 7.1.2 第二时期(1933.03.03-1934.09.14) | 第97-98页 |
| 7.1.3 第三时期(1936.07.11-1937.07.25) | 第98-100页 |
| 7.2 传播的主要内容 | 第100-133页 |
| 7.2.1 化学类 | 第101-113页 |
| 7.2.2 物理类 | 第113-122页 |
| 7.2.3 生物类 | 第122-127页 |
| 7.2.4 总论类 | 第127-133页 |
| 7.3 《科学周刊》《科学副刊》三个时期的特点 | 第133-134页 |
| 7.4 小结 | 第134-136页 |
| 8 传播方式和策略 | 第136-156页 |
| 8.1 紧密结合自然科学最新发展 | 第136-140页 |
| 8.1.1 《科学周刊》(1929-1930) | 第136-138页 |
| 8.1.2 《科学周刊》(1933-1934)和《科学副刊》(1936-1937) | 第138-140页 |
| 8.2 贴近生活、贴近受众 | 第140-143页 |
| 8.3 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 第143-145页 |
| 8.3.1 关于科学内容的评论 | 第143-144页 |
| 8.3.2 关于科学主体的评论 | 第144-145页 |
| 8.4 注重策划“造势” | 第145页 |
| 8.5 借助阅报社推广 | 第145-147页 |
| 8.6 重视栏目编排 | 第147-154页 |
| 8.6.1 “科学小问题”与“读者问答”栏目 | 第148-149页 |
| 8.6.2 “科学珍闻”、“科学常识”、“杂俎”等小栏目 | 第149-154页 |
| 8.7 小结 | 第154-156页 |
| 9 《科学周刊》《科学副刊》的受众 | 第156-161页 |
| 9.1 《科学周刊》《科学副刊》的受众 | 第156-159页 |
| 9.2 “大众化”的受众困境 | 第159页 |
| 9.3 小结 | 第159-161页 |
| 10 《科学周刊》《科学副刊》传播效果及影响力 | 第161-168页 |
| 10.1 传播概况 | 第161-162页 |
| 10.2 传播效果分析 | 第162-166页 |
| 10.2.1 从发行数量和识字情况看其传播效果 | 第163-164页 |
| 10.2.2 从订报对象看其传播效果 | 第164-165页 |
| 10.2.3 从栏目变化看其传播效果 | 第165-166页 |
| 10.3 小结 | 第166-168页 |
| 11 科学救国思潮中的报刊科学传播 | 第168-185页 |
| 11.1 科学救国思潮中报刊科学传播发展历程 | 第168-170页 |
| 11.2 《大公报》、《申报》科学传播概况比较 | 第170-178页 |
| 11.2.1 《申报》科学类副刊概况 | 第170-175页 |
| 11.2.2 《大公报》、《申报》科学传播比较 | 第175-178页 |
| 11.3 《大公报》、《科学》杂志传播概况比较 | 第178-183页 |
| 11.3.1 《科学》杂志科学传播概况 | 第178-180页 |
| 11.3.2 《大公报》《科学》科学传播比较 | 第180-183页 |
| 11.4 小结 | 第183-185页 |
| 12 结语 | 第185-1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91-200页 |
| 附录A 《科学周刊》(1929.01.09-1930.05.28)发表文章一览 | 第200-203页 |
| 附录B 《科学周刊》(1933.03.03-1934.09.14)发表文章一览 | 第203-207页 |
| 附录C 《科学副刊》(1936.07.11-1937.07.25)发表文章一览 | 第207-210页 |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210-212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2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