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5-2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5-16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第18-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5 研究对象 | 第21-27页 |
1.5.1 调查对象 | 第21页 |
1.5.2 研究对象的可比性内容 | 第21-27页 |
1.6 创新之处 | 第27-29页 |
2. 调查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 第29-31页 |
2.1 问卷调研 | 第29-30页 |
2.2 网络调研 | 第30-31页 |
3. 总体发展 | 第31-42页 |
3.1 中国大陆地区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总体发展 | 第31-35页 |
3.1.1 院校分布 | 第31-33页 |
3.1.2 院系隶属 | 第33-35页 |
3.2 美国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总体发展 | 第35-38页 |
3.2.1 院校分布 | 第35-36页 |
3.2.2 院系隶属 | 第36-38页 |
3.3 中美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总体发展的比较 | 第38-42页 |
3.3.1 总体发展的比较 | 第38-39页 |
3.3.2 院系隶属的比较 | 第39-42页 |
4. 专业招生 | 第42-51页 |
4.1 中国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专业招生 | 第42-45页 |
4.1.1 始招时间 | 第42-43页 |
4.1.2 招生数量 | 第43-44页 |
4.1.3 生源结构 | 第44-45页 |
4.2 美国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专业招生 | 第45-47页 |
4.2.1 始招时间 | 第45-46页 |
4.2.2 生源结构 | 第46-47页 |
4.3 中美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专业招生的比较 | 第47-51页 |
4.3.1 始招时间的比较 | 第47-49页 |
4.3.2 生源结构的比较 | 第49-51页 |
5. 培养方案 | 第51-82页 |
5.1 中美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 | 第51-58页 |
5.1.1 中国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 | 第51-53页 |
5.1.2 美国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 | 第53-56页 |
5.1.3 中美档案学硕士研究社教育培养目标的比较 | 第56-58页 |
5.2 中美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建设 | 第58-82页 |
5.2.1 中国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 | 第58-67页 |
5.2.2 美国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 | 第67-80页 |
5.2.3 中美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建设的比较 | 第80-82页 |
6. 师资队伍 | 第82-94页 |
6.1 中国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师资队伍 | 第82-87页 |
6.1.1 职称 | 第82-83页 |
6.1.2 教育背景 | 第83-85页 |
6.1.3 年龄 | 第85页 |
6.1.4 教师科研情况 | 第85-87页 |
6.2 美国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师资队伍 | 第87-92页 |
6.2.1 职称 | 第87-90页 |
6.2.2 年龄 | 第90-91页 |
6.2.3 教师科研情况 | 第91-92页 |
6.3 中美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师资队伍的比较 | 第92-94页 |
7. 学生就业 | 第94-103页 |
7.1 中国档案学硕士毕业生就业 | 第94-98页 |
7.1.1 就业数量 | 第94-95页 |
7.1.2 就业方向 | 第95-96页 |
7.1.3 就业特点 | 第96-98页 |
7.2 美国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就业 | 第98-100页 |
7.2.1 美国档案从业者就业概况 | 第98-100页 |
7.2.2 美国档案学研究生就业特点 | 第100页 |
7.3 中美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比较 | 第100-103页 |
7.3.1 职业导向性的比较 | 第100-102页 |
7.3.2 就业途径的比较 | 第102-103页 |
8. 中美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的启示 | 第103-114页 |
8.1 目前中国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优势 | 第103-105页 |
8.1.1 国家政策保障 | 第103-104页 |
8.1.2 学位体系完善 | 第104页 |
8.1.3 学科独立性强 | 第104-105页 |
8.2 中国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05-108页 |
8.2.1 高校分布不均衡 | 第105页 |
8.2.2 培养目标的职业导向性不明确 | 第105-106页 |
8.2.3 课程设置不够理性 | 第106-107页 |
8.2.4 师资结构不合理 | 第107-108页 |
8.2.5 档案硕士学位与档案职业任职资格没有建立有效的衔接机制 | 第108页 |
8.3 美国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对中国的启示 | 第108-114页 |
8.3.1 加强文件宣传,引导对专业学位的正确认识 | 第109-110页 |
8.3.2 以职业为导向,定位档案学硕士培养目标 | 第110-111页 |
8.3.3 完善档案学专业学位的设置方案 | 第111页 |
8.3.4 积极推进职业导师队伍建设 | 第111-112页 |
8.3.5 推进档案职业与档案教育制度联动改革 | 第112-114页 |
9. 结语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19页 |
附录 | 第119-132页 |
附录1:中国大陆地区开设档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院校名单 | 第119-120页 |
附录2:美国开设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院校名单 | 第120-122页 |
附录3:调查问卷 | 第122-127页 |
附录4:中国大陆地区各高校档案学专业隶属院系情况 | 第127-128页 |
附录5:美国各高校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隶属院系情况及网址 | 第128-130页 |
附录6:中国大陆地区14所高校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 | 第130-132页 |
致谢 | 第132-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