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3 研究的目标、方法 | 第13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13页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土地执法监察的相关理论 | 第15-23页 |
2.1 土地执法监察的基础理论 | 第15-18页 |
2.1.1 土地执法监察的定义 | 第15页 |
2.1.2 土地执法监察的主体和对象 | 第15-16页 |
2.1.3 土地执法监察的特点 | 第16-17页 |
2.1.4 土地执法监察的原则 | 第17-18页 |
2.1.5 土地执法监察的程序 | 第18页 |
2.2 土地执法监察的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2.2.1 行政监督理论 | 第19-21页 |
2.2.2 公共权力制约理论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江都区土地执法监察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3-35页 |
3.1 江都区概况 | 第23-24页 |
3.1.1 自然条件 | 第23页 |
3.1.2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3-24页 |
3.2 江都区土地资源概况 | 第24-26页 |
3.2.1 土地利用现状 | 第24-25页 |
3.2.2 土地利用特点 | 第25页 |
3.2.3 后备土地资源挖潜 | 第25-26页 |
3.3 江都区土地执法监察工作现状 | 第26-29页 |
3.3.1 强化组织 | 第26-27页 |
3.3.2 完善机制 | 第27-28页 |
3.3.3 从严查处 | 第28页 |
3.3.4 严格考核 | 第28-29页 |
3.4 都区土地执法监察问题分析 | 第29-32页 |
3.4.1 土地执法监察缺少必要地保障 | 第29-30页 |
3.4.2 土地联合执法机制形同虚设 | 第30页 |
3.4.3 责任追究机制未能落实到位 | 第30页 |
3.4.4 政府成为违法用地的主导力量 | 第30-32页 |
3.5 江都区土地执法监察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2-35页 |
3.5.1 江都区土地执法监察问题的客观原因分析 | 第32-33页 |
3.5.2 江都区土地执法监察问题的主观原因分析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国外及外省市土地执法监察的经验及启示 | 第35-43页 |
4.1 国外土地管理和行政监督的经验 | 第35-36页 |
4.1.1 法国的行政司法监督和德国的行政内部监督 | 第35页 |
4.1.2 瑞典的行政监察专员制度 | 第35-36页 |
4.1.3 韩国和芬兰的行政监察机构的设置 | 第36页 |
4.2 外省市土地执法监察的经验 | 第36-39页 |
4.2.1 江苏省昆山市创新巡查模式 | 第36-37页 |
4.2.2 深圳市创新土地执法监察新机制 | 第37-38页 |
4.2.3 浙江温岭出台土地执法监察“六项”制度紧箍土地违法 | 第38-39页 |
4.3 国外及外省市土地执法监察的启示 | 第39-43页 |
4.3.1 建立土地执法监察垂直领导体制 | 第40页 |
4.3.2 升格土地执法监察机构 | 第40页 |
4.3.3 增强公众对土地保护和依法用地意识 | 第40页 |
4.3.4 强化立法、司法机关对政府行为的监督 | 第40-41页 |
4.3.5 完善土地督察制度 | 第41-43页 |
第五章 优化土地执法监察的思考与对策 | 第43-51页 |
5.1 优化土地管理政策制度 | 第43-44页 |
5.1.1 改进计划指标管理制度 | 第43页 |
5.1.2 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 第43页 |
5.1.3 积极推行审批制度改革 | 第43-44页 |
5.2 建立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保障体系 | 第44-46页 |
5.2.1 加强土地执法监察队伍建设 | 第44-45页 |
5.2.2 强化网络化管理的技术支持 | 第45-46页 |
5.3 完善国土资源执法体制改革 | 第46-47页 |
5.4 建立土地管理执法问责机制 | 第47-48页 |
5.4.1 党政一体化问责 | 第47页 |
5.4.2 土地执法监察责任制 | 第47-48页 |
5.4.3 土地违法案件协查问责制 | 第48页 |
5.5 多元主体合作共治,形成执法合力 | 第48-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