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病害及其防治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两种二十面体病毒MCMV、CarMV衣壳结构及MCMV复制位点的电镜三维重构研究

致谢第6-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1 文献综述第18-45页
    1.1 冷冻电镜三维重构技术第18-26页
        1.1.1 三维重构的基本原理第19-21页
        1.1.2 冷冻制样技术第21-22页
        1.1.3 冷冻电镜成像技术第22-23页
            1.1.3.1 反差形成机制第22页
            1.1.3.2 低剂量成像技术第22-23页
        1.1.4 图像的解调制第23-24页
        1.1.5 冷冻电镜技术中的新装备第24-26页
    1.2 电镜三维重构基本方法第26-36页
        1.2.1 单颗粒技术第26-31页
            1.2.1.1 基本流程第26-27页
            1.2.1.2 二维投影的对中第27页
            1.2.1.3 二维投影的平均化处理第27-28页
            1.2.1.4 三维结构的计算第28-29页
            1.2.1.5 分辨率评估第29页
            1.2.1.6 单颗粒技术的应用第29-30页
            1.2.1.7 单颗粒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第30-31页
        1.2.2 电子断层成像技术第31-36页
            1.2.2.1 电子断层成像技术的基本流程第31-32页
            1.2.2.2 样品制备第32页
            1.2.2.3 图像采集第32-34页
            1.2.2.4 二维投影的三维重构第34页
            1.2.2.5 电子断居成像技术的应用第34-35页
            1.2.2.6 电子断层成像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第35-36页
    1.3 二十面体病毒的冷冻电镜研究第36-39页
        1.3.1 二十面体病毒的结构特点第36-37页
        1.3.2 二十面体的取向和中心估算第37-39页
    1.4 正义RNA病毒复制机制研究第39-42页
        1.4.1 单链正义RNA病毒复制场所的形态第39-41页
        1.4.2 RNA依赖性的RNA聚合酶结构及机理第41-42页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第42-45页
        1.5.1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42-43页
        1.5.2 本论文选题的意义第43-45页
2 玉米褪绿斑驳病毒粒子的冷冻电镜三维重构第45-85页
    2.1 前言第45-46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46-55页
        2.2.1 毒源第46页
        2.2.2 试剂和设备第46页
            2.2.2.1 试剂和耗材第46页
            2.2.2.2 仪器和软件第46页
        2.2.3 病毒的摩擦接种第46-47页
        2.2.4 病毒粒子的提纯第47页
            2.2.4.1 病毒粒子初提纯第47页
            2.2.4.2 病毒粒子精细提纯第47页
        2.2.5 提纯病毒样品的电镜负染色观察第47-48页
        2.2.6 冷冻样品的制备第48-50页
            2.2.6.1 冷冻样品的制备第48-49页
            2.2.6.2 冷冻样品的转移第49-50页
        2.2.7 冷冻电镜图像采集第50-52页
            2.2.7.1 冷冻电镜状态的调节第50-51页
            2.2.7.2 冷冻电镜图像的采集第51-52页
        2.2.8 冷冻电镜图像处理第52页
        2.2.9 冷冻电镜三维重构第52-53页
        2.2.10 MCMV氨基酸序列的同源建模第53页
        2.2.11 模型的优化及验证第53-54页
        2.2.12 MCMV衣壳蛋白保守结构域的预测第54页
        2.2.13 结构与序列的下载第54-55页
        2.2.14 氨基酸序列的多序列对比及系统进化树的构建第55页
    2.3 结果第55-80页
        2.3.1 玉米褪绿斑驳病毒的电镜负染色结果第55-56页
        2.3.2 MCMV粒子冷冻电镜照片质量评估第56-57页
        2.3.3 病毒粒子的框选第57页
        2.3.4 病毒粒子的CTF校正第57-59页
        2.3.5 MCMV初始模板的获得第59-60页
        2.3.6 基于获得的初始模板对MCMV重构进行精修第60-63页
        2.3.7 MCMV的三维重构结果第63-74页
            2.3.7.1 MCMV粒子的三维结构第63-64页
            2.3.7.2 MCMV三维重构分辨率的评估第64-66页
            2.3.7.3 不对称单元的亚基组成第66-67页
            2.3.7.4 MCMV模型的建立第67-69页
            2.3.7.5 MCMV重构电子密度图的质量第69页
            2.3.7.6 潜在的钙离子结合位点第69-70页
            2.3.7.7 不对称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第70-71页
            2.3.7.8 内部核酸结合位点分析第71-73页
            2.3.7.9 表面功能位点分析第73-74页
        2.3.8 基于氨基酸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结果分析第74-77页
        2.3.9 基于衣壳蛋白氨基酸序列的进化分析第77-78页
        2.3.10 基于病毒形态结构的分类第78-80页
    2.4 讨论第80-85页
        2.4.1 MCMV粒子的稳定因素第80-82页
        2.4.2 基因组RNA与病毒衣壳的相互作用第82页
        2.4.3 MCMV表面的功能位点分析第82-83页
        2.4.4 MCMV的进化分析第83-85页
3 麝香石竹斑驳病毒粒子的冷冻电镜三维重构第85-106页
    3.1 前言第85-86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86-90页
        3.2.1 毒源的获得及鉴定第86页
        3.2.2 试剂和设备第86-87页
            3.2.2.1 试剂和耗材第86页
            3.2.2.2 仪器和软件第86-87页
        3.2.3 病毒粒子的提纯及负染色观察第87页
        3.2.4 冷冻样品的制备第87-88页
            3.2.4.1 冷冻样品的制备第87-88页
            3.2.4.2 冷冻样品的转移第88页
        3.2.5 冷冻电镜图像采集第88-90页
            3.2.5.1 冷冻电镜状态的调节第88-89页
            3.2.5.2 冷冻电镜图像的采集第89-90页
            3.2.5.3 冷冻电镜低剂量模式下图像采集第90页
        3.2.6 冷冻电镜图像处理第90页
        3.2.7 冷冻电镜三维重构第90页
    3.3 结果第90-103页
        3.3.1 CarMV粒子的提纯及负染色观察第90-91页
        3.3.2 CarMV粒子冷冻电镜观察结果第91-92页
        3.3.3 CarMV粒子的三维结构第92-94页
        3.3.4 不对称单元内亚基相关性比较第94-95页
        3.3.5 CarMV三维结构的大小比较第95-96页
        3.3.6 分辨率的评估第96-97页
        3.3.7 不对称单元内亚基间相互作用比较第97-100页
        3.3.8 CarMV粒子内部核酸分布分析第100-103页
    3.4 讨论第103-106页
        3.4.1 CarMV冷冻电镜三维重构中的钙离子分布第103页
        3.4.2 CarMV中钙离子的作用第103-104页
        3.4.3 CarMV病毒基因组出壳机制探索第104-106页
4 玉米褪绿斑驳病毒细胞病理及复制机制电子显微学第106-143页
    4.1 前言第106-107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107-120页
        4.2.1 毒源与植物材料第107页
        4.2.2 试剂和仪器第107-108页
            4.2.2.1 试剂和耗材第107页
            4.2.2.2 仪器和软件第107-108页
        4.2.3 摩擦接种第108页
        4.2.4 茎杆注射法第108页
        4.2.5 电镜样品的制备第108-110页
            4.2.5.1 常规电镜样品制备方法第108-109页
            4.2.5.2 低温包埋样品制备方法第109页
            4.2.5.3 高压冷冻样品制备方法第109-110页
        4.2.6 免疫胶体金标记第110页
        4.2.7 MCMV复制酶P111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110-111页
            4.2.7.1 P111的复制酶跨膜区预测第111页
            4.2.7.2 P111保守结构域预测第111页
            4.2.7.3 P111蛋白的同源建模第111页
        4.2.8 MCMV复制酶特异性抗体制备第111-118页
            4.2.8.1 MCMV复制酶P111片段的克隆及表达第111-113页
            4.2.8.2 含有目的基因的克隆载体构建第113-118页
        4.2.9 电子断层成像技术第118-120页
            4.2.9.1 样品制备第118-119页
            4.2.9.2 TF20透射电镜状态调节第119页
            4.2.9.3 图像采集第119页
            4.2.9.4 数据处理第119-120页
    4.3 结果第120-138页
        4.3.1 P111蛋白C端部分序列的原核表达及蛋白纯化第120-124页
        4.3.2 感染MCMV的田间玉米细胞病理变化第124-125页
        4.3.3 MCMV侵染玉米中过氧化物酶体的病变第125-128页
        4.3.4 MCMV复制酶P111的亚细胞定位分析第128-129页
        4.3.5 MCMV复制中间产物dsRNA亚细胞定位分析第129-130页
        4.3.6 过氧化物酶体复制小泡的电子断层三维重构第130-132页
        4.3.7 相邻过氧化物酶体之间的连接关系第132页
        4.3.8 过氧化物酶体中无定形物质的免疫胶体金标记第132-133页
        4.3.9 病毒粒子在细胞质结晶状聚集体中的取向分布第133-135页
        4.3.10 MCMV侵染对线粒体结构及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第135-137页
        4.3.11 线粒体病变过程的模型第137-138页
    4.4 讨论第138-143页
        4.4.1 MCMV复制酶的亚细胞定位分析第138-139页
        4.4.2 MCMV的RNA复制场所第139-140页
        4.4.3 病毒因子诱导膜增生的机理第140页
        4.4.4 MCMV组装位点分析第140-141页
        4.4.5 MCMV侵染对线粒体结构的影响第141-143页
5 全文小结及研究展望第143-145页
    5.1 全文小结第143-144页
    5.2 研究展望第144-145页
附文1 马铃薯Y病毒粒子胞间运动的电子显微学证据第145-157页
    1.1 前言第145-146页
    1.2 材料与方法第146-147页
        1.2.1 试剂和仪器第146页
            1.2.1.1 试剂和耗材第146页
            1.2.1.2 仪器和设备第146页
        1.2.2 毒源及病毒接种第146页
        1.2.3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第146-147页
        1.2.4 免疫胶体金标记第147页
        1.2.5 电子断层成像技术数据收集及图像处理第147页
        1.2.6 同源建模第147页
    1.3 结果第147-154页
        1.3.1 Potyvirus柱状内含体的形态结构第147-148页
        1.3.2 病毒衣壳蛋白的免疫胶体金标记第148-150页
        1.3.3 柱状内含体促进病毒粒子穿过胞间连丝第150-152页
        1.3.4 CI与病毒衣壳蛋白互作机制第152-154页
    1.4 讨论第154-157页
        1.4.1 病毒粒子与柱状内含体的结合方式第154-155页
        1.4.2 病毒粒子的胞间运输形式第155-156页
        1.4.3 病毒粒子离开Cl潜在动力来源第156-157页
参考文献第157-177页
附录A 缩写词及中英文对照第177-179页
附录B 常用缓冲液及培养基配方第179-183页
作者简历及其在校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83页

论文共1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宁市海洲街道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基于农村居民的调查
下一篇:甘蓝和白菜PG基因家族成员的比较BoMF25和BcMF26的功能鉴定